作者简介:奇文瑛,女,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归附人是指明前期在与北元和鞑靼、瓦剌对峙时,以俘虏和自愿附明的方式内迁的各族移民。有明一代曾先后接纳过数十万的归附人,他们中有回归草原二十余年再度南下的故元官兵,还有来自草原深处的鞑靼、瓦剌,以及东北山林中的女真和西北嘉峪关外的哈密、吐鲁番诸族首领、部民和使臣人等,其人数之众,内迁持续时间之久,涉及民族地区之广,不逊于辽金元清的南迁之势。明朝将这些人数庞大的归附人安置在军事卫所中,这就使归附人研究,不仅有民族关系问题,还涉及军事卫所制度的内容。明代官方文献中,对归附人初入中原之事大多都有记载,但进入卫所以后的史事,却语焉不详。致使入卫以后的归附人研究,囿于史料的匮乏一直难以展开。但在明代档案卫所《选簿》中,却有不少相关信息,本文欲以正史文献与《选簿》记载结合,就归附人在卫所中的安置和任用问题作初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安置卫所政策(一)安置卫所 洪武朝对故元降附官兵的安置,已有多篇文章从明廷对蒙古人政策的角度作过论述,①在此不烦赘举,这里只就明朝安置卫所的目的略作说明。其实,对洪武安置卫所的史事作全面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安置卫所并不只是针对故元蒙古、色目人的政策。 从文献记载看,洪武时期编入卫所的不仅有故元官兵,还有山后人②以及招集滞留中原的故元军户,“俾之编伍”,③而且后两者编入卫所的规模不逊于归附故元官兵。④仅据北平卫所的发展分析,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下元大都后,曾以北征军留守,初设6个卫所守御北平,到洪武八年,北平都司管下发展到18卫3所。卫所迅速发展的这8年,也正是归附人、山后人和招集故元遗民编伍入卫最多的时期,迅速增加的卫所,显然与他们的编入不无关系。据此不难判断归附人编充卫所,不过是朝廷利用故元军兵迅速组建明朝军队的战略内容的一部分。 洪武时期故元降附人的安置去处,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显示,无论降附还是自愿归来的,大致都要送往京师(南京)或南方卫所安置,目的是防止他们与北元内外联络。实际安置南方只是一个方面;明代卫所《选簿》的信息揭示,故元官兵安置北方卫所,尤其北平卫所的现象也非常突出。以往的研究也都提到安置北方这一点,但实录记载泛泛,提供不出更详细的史料,而《选簿》却有非常具体的信息。据纳哈出降人信息较多的13部卫所《选簿》的统计,有124人是洪武末年随纳哈出附明的,他们初入时的安置涉及45个卫所,这些卫所依表1所见,集中分布在京师和5个都司地区。 区域统计的结果显示,北部两都司安置最多,北平都司诸卫64人,北平行都司诸卫17人,两者合计占到总数的65%;其余依次是京师(南京)、辽东和山东都司诸卫均11人,浙江卫所10人,南部、东部和中部卫所的安置都在一成左右,与北部都司相差极为悬殊,而在实录中却感觉不到北部安置的分量。纳哈出部众降明约二十余万人,实录只记载高官分派“云南、两广、福建各都司”安置,⑤而多不语及中下层故元官兵。这样的记述方法表明,朝廷只关注故元上层。应该说在与元朝(北元)的战争没有彻底结束之前,朱元璋的对手还是元朝(北元),他用故元官兵组建明朝卫所,与历代政权更迭时的做法是一样的。朱元璋曾就起用故元文臣时说:“自古帝王所用人才率资于前代,如汉唐宋元皆用秦隋五代宋金旧人……”⑥朱元璋此言是针对起用文官说的,但组建明朝军队又何尝不是如此。 洪武时期,故元降附人以及滞留中原的故元军户,甚至山后人无一例外被编入卫所,明太祖着眼的是迅速扩充军队抵制北元的复国。但这一政策对编入卫所的归附官兵的影响则是重大的,其后代自是也都成为明朝专执军役的军籍人户。 如果说太祖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迫切需要,不去区别“北人”、“南人”的话,永乐以后却正相反,对自愿内迁,来自北方深处的鞑靼、瓦剌、女真、哈密和吐鲁番等少数民族首领、属民和使臣人等,皆安置卫所优养待之。 成祖的政策也不是无由之举。自北元分裂之后,朱棣以孤立北面蒙古的战略考虑,开始构建东、西两翼屏障。为实现这个战略布局,成祖登位伊始“遣使四出”,外建羁縻卫所,招徕其首领内迁定居,以期内外相维成明朝藩屏。为达到这个目的,安置政策极为优渥。成祖曾言:女真、鞑靼首领携妻带子内迁,“非有资产可仰给”⑦,“非藉俸赐”无以自养⑧。为昭示朝廷恩养之意,除“赐予袭衣采币,牛羊薪米居宅”⑨等定居必备生活资料外,又授以官职,“岁给俸如其官”;⑩即使随行头目和属部人等,亦“升闲(应为‘贤’)良头目,(11)月支米二石”,(12)给食半俸的待遇。 所谓“岁给俸如其官”,是以羁縻卫所官职等同军职领俸。为吸引各族首领内迁,成祖对内迁人多授卫级指挥诸职,为其能食俸丰厚,衣食无忧。如《三万卫选簿》中永乐时期归附女真达官(13)有39人,其中始祖入卫时授官指挥使者2人,指挥同知4人,指挥佥事27人,千户5人,百户1人,有指挥职级者多达33人,占八成的比例。按明制,卫指挥、同知、佥事资格从正三到从四品,俸禄可谓优渥。朝廷不吝授职,是因其职无权,仅为食俸而已。永乐之后归附鞑靼亦相同,“授以官职给以全俸”,(14)“食其禄而不任事”,(15)子孙世袭其职。与洪武充军卒的安置有天壤之别。 永乐内迁人,虽带俸卫所,但不属军户身份,与洪武归附人有本质差异。比如女真内迁首领虽带俸卫所,但又在辽东设安乐、自在州专辖,“以夷俗抚住”,(16)“部落自相统属”;(17)生活上“任其耕猎”,(18)无差无役。(19)内迁鞑靼人等也不例外,“置之畿甸之间,使相群聚而用其酋长”,(20)由卫所带管。(21)总之,这一时期内迁女真及鞑靼人等,无论有无机构专辖,都与卫所有带俸或代管关系,卫所《选簿》中称他们是某某卫“寄住(或‘住坐’)达官”,以与军户相区别。 永乐确立的安置优养政策,长期沿用不废。据李贤“达官支俸疏”奏:“在京指挥使正三品,该俸三十五石实支一石,而达官则实支十七石五斗……今在中国则不劳其力而坐享其有。”(22)证实了优养达官的程度和真实性。李贤之疏出自正统初年,这表明直到英宗年间优养政策也未曾变化。自从嘉靖军制改革,达官才编入营伍,尽管如此,与一般卫所军依然有别,如“不必拘以常操”,(23)俸粮也比汉官优渥,“汉官本色俸不及忠顺官(即达官)之十一,制为独厚”。(24) 总结洪武与永乐以降的归附人安置,虽说目的不同,措施迥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都是从战略需要出发。但不能忽略的是,明初多民族杂居现状对决策的影响。洪武的安置政策,固然是出于战略的考虑,但辽金元数百年形成的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现实,使得若强调区别民族,既不利中原的社会稳定,对统治还未巩固的明朝更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否认朱元璋推翻元朝前也曾高举类似“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但那是夺取政权前的舆论造势,是为了打着民族旗号,实现推翻元朝统治的目的。但舆论造势可以,取得政权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也要顺应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潮流。所以,洪武对降附人安置卫所不刻意甄别民族,也不仅仅是迫于局势的需要,更有深层的多民族杂居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永乐以后带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山林、草原和西域迁来的各族首领和属民,能在中原聚族而居世代优养,恐怕也需要这样的社会基础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