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明初卫所制度下归附人的安置与任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族研究》 奇文瑛 参加讨论

    

根据实录小传,表3列出的都是军籍归附人受封及掌权出镇一方的实例。表中封主与一般军籍归附人改变地位的途径也无二致,其所以能封爵,也皆因功著一时。如毛胜,率达军远征麓川、湖广侗苗之役,获封南宁伯;毛忠,因镇守甘肃功,获封伏羌伯;薛斌,因北征功,获封永顺伯;施聚、焦礼,功在守辽,获封怀柔和东宁伯等,功如爵名。
    任职五军都督者也有一批洪武归附人,其官处正一至正二品间,领兵出征或掌五府事,职任之重不在侯伯之下。如:
    都督佥事戚斌,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二十年归附,永乐初为金吾卫正千户。二辈戚斌袭职,历功升中军都督佥事,天顺南京前军都督府理事。(54)
    南京左军都督府同知冯升,宁夏人。本番将,累有战功积官至后军都督府同知,弘治初,以南京左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兼大教场管操。(55)
    都督佥事叶春,山后人。伯父叶不陶闾儿洪武中从司徒阿迷归附。叶春历功升迁都督佥事,天顺改元督理南京左军都督府事。(56)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晟,山后金山人。高祖伯颜帖木儿洪武时率众来归,官之赐姓张氏。晟为三辈袭升都指挥同知。弘治初,命管左府事。(57)
    后军都督同知芮成,金山人。父孛罗,初事燕王为燕山护卫正千户。成以遗腹子嗣其官,累功晋右军都督同知,领禁兵入卫。(58)
    都督同知吴良,初名完者帖木儿,女真人。兄观童洪武归附,占籍东光县,选充锦衣卫小旗。兄卒,良补役,累功升都督同知,调南京右府管事。(59)
    后军都督昌佐,回鹘人。先祖洪武归附。昌英累以遣使和战功升至都督。弘治铨注四川都司管事,正德以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贵州。未久,命于前府管事。(60)
    都督之职有现任和带俸之别。上述所列均有“管府事”、“佥书府事”等字样,为实授无疑。以上史料均摘自实录小传中的事迹。进入都督层级的军籍归附人究竟有多少,碍于都督之职不得世袭,官员升降无定,难以尽晓。但其规模比之封爵者只会多不会少。
    (二)永乐之后寄籍达官的任用
    永乐以降的内迁人因优养带俸卫所,文献谓之寄籍(寄住、住坐)达官。寄籍达官与军籍归附人不同,因不属卫所军户,故也无军权而言。但中期之后,明军南征北战频频,加之战争形势紧迫,达官率部亦屡被征调,甚而“久劳于外”。(61)明中期以后,随着卫所军的衰弱,善战的达官也渐涉兵权。王世贞言:
    天顺初,以恭顺侯吴瑾掌右军都督府。(62)瑾故恭顺伯允诚即把都帖木儿孙也。广义伯吴琮镇宁夏,琮亦把都帖木儿孙也。东宁伯焦寿镇蓟州及甘肃,故指挥八思台孙也。右都督芮成镇四川,指挥孛罗子也。史以为番将握兵之始。自是而后,不可胜纪矣。(63)
    文中的吴瑾、吴琮即永乐内迁的寄籍达官。恭顺侯吴瑾之祖把都帖木儿,永乐三年率众来归,赐姓名吴允诚。吴允诚的归附对外影响很大,“自是降附者日众,边境日安”,故朝廷特授右军都督佥事,“使领所部居凉州耕牧”。(64)此右军都督佥事只“领所部”,是“食俸不予事”的虚职。自子吴克忠因北征功封恭顺侯,土木堡之役战死疆场(65)后,家族地位显著上升。克忠子吴瑾正统十四年也随父参战全身而回。袭爵后随侍景泰帝,因“随侍应对称旨”,“命掌左军都督佥事”,(66)始予实权。自后,吴鉴袭职,坐营五军右哨管操,弘治出镇陕西;(67)鉴子吴世兴,坐司三千营管操;(68)世兴子吴继爵,佥书、曾掌管左军、前军、右军、中军都督府事,充总兵官镇守两广,并总督京营戎政;(69)继爵子吴汝胤先后管理禁军红盔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书、掌印管事,并总督京营戎政。(70)可以说,自吴瑾始,后代皆掌京营、五军府事和镇守地方,为深涉权要的达官显族。
    广义伯吴琮是吴允诚第三子吴克勤嫡子,父死土木之役,所袭为伯父吴管者(吴允诚次子)爵,受命掌中军都督府事。(71)天顺五年(1461)太监曹吉祥反,吴瑾战死。琮接掌吴瑾左军都督府事;(72)后坐司三千营、敢勇营管操;成化元年(1465)“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往四川征剿夷贼”,(73)二年,“佩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宁夏”。(74)不过寄籍达官不在军籍,立功升迁可以,掌军权则有体制上的障碍,极不容易。成化以后以募兵补充旗军不足,执军役者不惟军籍,寄籍达官也有了握兵权的条件。
    弘治元年(1488),夏昂奏称:鞑靼女真等“可使世其爵,不可委以政;可使世其禄,不可假以权”,“乞敕兵部计处,但系外裔勋臣,在内不得典兵,在外不得镇守;并都指挥、指挥等官在内不得把总,在外不得充参将分守”。(75)夏昂的疏奏反映,迄至成化、弘治,“外裔勋臣”掌兵权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总之,在卫所制度下,归附人地位的变化,没有因异族而受到阻滞。明代武官以军功论升迁,这一规定适用于卫所中的每位官兵。洪武归附人因编入军籍,故于靖难和北伐及南征中立功最多,授以兵权者也最多。永乐之后优养的达官,虽然不在军籍,但因与卫所有代管和带俸关系,也成了不在编的军队。凡亲履战争,无论立功大小也同样升迁,故而也有受命镇守的情况。明代,归附人握兵掌权的实例如此丰富,可以说出乎想象。
    三、结语综观明代归附人的安置、任用,可以看出明初对归附人的政策,是因形势而论,民族政策服从战略需求。洪武归附人充实卫所编入军籍,永乐之后归附达官寄籍卫所优养就是具体体现。但入卫以后,由于军政制度对军籍和寄籍的管辖地位不同,影响其后来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
    洪武降附的故元官兵,编伍入卫所成为军户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洪武时期军政条例对汉军和归附人不加区别,客观上使这些曾沦为卫所底层的故元官兵,有机会通过军功跻身武官行列。成祖登位后,又以奉天征讨“新官”(76)的名号,给予种种政策优待,结为相互依凭的利益集团。有明故元归附人卫所中,手握大小兵权,甚至领兵镇守一方的不在少数,但这不是特殊政策所为,而是军政制度造就的结果。带俸卫所优养的达官,出于维护羁縻卫所地区与明朝的臣属关系,优养身份维持了很久,但目的不是作为甄别夷夏,而是为确定实施策略的群体。寄籍达官主要由卫所带管,因军功也能升迁,但官职无论大小只是食俸的尺度。达官既有优养制度的呵护,又无军政制度的强制约束,故而境遇变化不大。尽管嘉靖军制改革将之纳入了营兵之中,但有明始终没有军籍归附人那样活跃和重要。
    如何理解明廷对内迁人的态度,借用成祖的说法:“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国则中国之……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而外汉人、南人,以致灭亡,岂非明鉴。”(77)这说明成祖知道在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现状下,不能走元朝区别汉人、南人的老路。成祖所言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明朝归附人政策还有更深层的社会背景。
    

明初吸取元朝的教训,对故元归附人采取淡化民族的政策表现最为突出。但淡化的结果,导致无法在文献中寻找他们的踪迹,为此常被认为是强制同化的结果;并以明朝的婚姻规定:蒙古、色目人“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78)以及朝廷大量赐予汉姓、汉名为依据证明。实际这两种手段的同化效果仔细考察也有商榷之处。首先就婚姻规定看,笔者曾对几家军籍、寄籍归附达官的婚姻作过研究,结果显示:成化、弘治之前军籍归附达官的婚姻主要在卫所内、本族间选择。(79)这说明洪武的婚姻规定,很可能因汉族官兵不愿与归附人联姻而推行不畅。赐姓名的同化作用,也不像想象那么简单。洪武时被认为是强制同化的赐姓,文献中的例子很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洪武二十六年,即蓝玉案发生后。因为蓝玉案牵涉不少军籍归附人,这时集中赐姓明显有安抚其人的意图。不过《选簿》名册显示,洪武二十年之前的军籍归附人,带有民族特征姓名的也确实不多见,可能除了朝廷赐汉名外,也有归附人自愿改汉名的因素。但这不包括洪武二十年以后随纳哈出等归附的官兵,这些人的姓名汉化大致经历了二三代以上的历程。军籍归附人的姓名汉化且如此,寄籍达官的变化显得就更为缓慢。永乐之后,赐予达官姓名的记载最多,但并未导致同化的结果。诸多卫所《选簿》中,寄籍达官具有民族特征姓名的非常多,而且许多人少则二三代,多则七八代,才出现姓名汉化。究其原因,优养政策为其提供了保留本族文化的空间。根据《选簿》记载,很多达官有本族和汉族两种姓名,官方场合用汉名,生活中使用本族姓名。诚然,归附人进入中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杂居混合的加深,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从变化到融合经历怎样的过程,与辽金元朝相比明朝有怎样的特点等等,都还知之甚少。而且上述安置、任用的丰富事实揭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明代不能也不应该被忽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