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综上所述,梁启超后期淡出政界潜心学术之后,经过对西方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状况的进一步了解,对其前期所倡导的进化史观、治史目的、治史方法以及史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对前期的一些观点、理论重新进行了阐述和界定。 对于梁启超先生民族史研究的这一转变,史学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梁先生放弃前期进化史观、回归传统史学,是清算西洋思想,提倡中国文化,转向复古主义;(41)也有人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是由政治家转而为学者的梁启超在史学方面做了更为全面系统梳理和研究的结果。他积极吸收和接受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并且勇于否定自我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42)对于前、后期史学研究思想的变化,梁启超先生在其1926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已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真正做学问的人,晚年与早年不同。从前错的,现在改了;从前没有的,现在有了。一个人要是今我不同昨我宣战,那只算不得长进。”(43)其后期民族史研究的变化,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本身,还是对民族史学科的发展,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梁启超后期对民族史的研究,对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及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等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更加深入的论述。其中虽然在对民族分类及古今民族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存在不够准确之处,但其对民族基本概念的阐释,对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整体把握和一些精辟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民族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梁先生所开创的中国民族史研究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民族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成书的几部《中国民族史》不仅将梁启超的相关论著列为参考书目,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也基本延续了梁先生民族史研究的体系和内涵。可以说,梁启超对于促进传统史学向近现代史学研究的转变,以及民族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和内涵的独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饮冰室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4-1635页。 ②《饮冰室文集》,第1629-1630页。 ③《饮冰室文集》,第3211-3231页。 ④⑤《饮冰室文集》,第3211页。 ⑥《饮冰室文集》,第3212页。 ⑦《饮冰室文集》,第3212页。 ⑧⑩《饮冰室文集》,第3213页。 ⑨《饮冰室文集》,第3212-3213页。 (11)(13)(14)《饮冰室文集》,第3214页。 (12)参见《饮冰室文集》,第3214页。 (15)《饮冰室文集》,第3215页。 (16)参见《饮冰室文集》,第3216页。 (17)参见《饮冰室文集》,第3216-3217页。 (18)《饮冰室文集》,第3217页。 (19)《饮冰室文集》,第3218页。 (20)(21)《饮冰室文集》,第3218页。 (22)(23)(24)《饮冰室文集》,第3219页。 (25)《饮冰室文集》,第3220页。 (26)《饮冰室文集》,第3220页。 (27)《饮冰室文集》,第3223页。 (28)《饮冰室文集》,第3225页。 (29)《饮冰室文集》,第3227页。 (30)参见《饮冰室文集》,第3226页。 (31)《饮冰室文集》,第3226页。 (32)《饮冰室文集》,第3227页。 (33)《饮冰室文集》,第3229页。 (34)参见《饮冰室文集》,第3229页。 (35)(37)(38)(39)(40)《饮冰室文集》,第3230页。 (36)《饮冰室文集》,第3215页。 (41)参见[日]神谷正男:《梁启超的历史学》,《历史学研究》1942年12月。 (42)参见张越:《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 (4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九,第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