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光明日报》 卜宪群 参加讨论


    历代中原王朝处理周边民族关系的若干经验教训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败的教训。我们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战与和。历代王朝围绕与周边民族是战还是和的问题发生过很多争论,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在周边民族不断干扰中原王朝的正常秩序,或以不平等的关系影响中原人民的安居生活时,中原王朝采取反击的措施是必要的。如汉代开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与匈奴的关系,是在汉朝采取极端容忍、退让的前提下维持的,匈奴仍时常侵扰边境。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决定用战争来制止匈奴的侵扰具有积极意义。著名史学家谭其骧先生曾说:“汉武帝要不是对匈奴进行反击的话,那历史就要倒退。”从实际效果看,这场战争尽管消耗了大量国力,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匈奴再也不能成为大患。而东汉对羌族的用兵,则是因为东汉统治者对羌族长期的暴虐政策激发起羌人的反抗而引起的,这样的战争毫无正义性可言。历史上中原王朝中开明君主如果能够审时度势,以和为主,以战为辅,往往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如唐太宗处理周边民族关系时声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权衡利害总体上选择了羁縻和亲的政策,被西北各族称为天可汗。这是他选择以和为主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四海可使如一家”民族思想的体现,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
    (二)闭关与开放。我们前面说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很复杂,有很多因素影响其间。但对周边民族是开放还是闭关,也往往是影响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汉初的南越国为例,南越国建立后,刘邦曾派陆贾出使,说服南越王赵伦“称臣奉汉约”。吕后当政时,有大臣提出禁止把中原的铁器及雌性牲口运往南越国,被吕后批准。南越因此派人来中央政府要求撤销禁令,恢复贸易如故,吕后不但不允许反而扣押了使者。赵佗于是再次称帝,派兵北上攻打汉朝。汉文帝时又恢复了安抚政策,不仅继续边境贸易,还修复了赵佗祖坟,年年祭祀,赵佗于是又去帝号恢复臣属的地位。汉代与西域关系的疏通与汉王朝设置的西域都护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保护沿途商人使者正常来往,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分不开。在此基础上,西域各民族与中原王朝和平相处了相当长的时间。唐代在羁縻与和亲政策下中央政府对周边民族也主要采取的是开放政策。如唐代设立“互市监”管理民族间贸易的各项事务。唐玄宗曾说:“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利。”文化的开放对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很重要。是闭关还是开放,中原王朝各朝代乃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较为融洽和谐时,也往往是政策较为开放的时期,二者互为因果。当然,历史又是复杂的,中原王朝丰硕的社会财富也是周边民族上层统治者觊觎的对象,因此平等的开放往往只能建立在中原王朝自身力量强大之时,闭关有时也是迫不得已。
    (三)“夷夏大防”与“同为一家”。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还深受华夏族古老民族观念的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战争威胁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民族间的隔阂,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就产生了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形成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处理华夏族与非华夏族之间关系的原则。这种狭隘的民族心理和思想也被封建统治阶级所继承,有着长期的影响。唐玄宗赠给吐蕃中华经典,曾遭到士大夫的激烈反对,认为“戎之生心,不可以无备。”汉武帝平定东瓯、闽越,通西南夷,经营西域,也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除了从劳民伤财的角度反对外,主要仍是从夷夏之辨、“内诸夏而外夷狄”角度出发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夷夏之防的狭隘民族思想,也有“天下一家”、各民族“同为一家”的观念。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同样包括了“用夏变夷”的思想,即要用汉族的礼乐文明改造少数民族,只要他们接受了华夏文明就不再以夷狄视之。尽管这并不是民族文化平等的思想,但历代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运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所取得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上有作为的少数民族领袖,如孝文帝、忽必烈积极采用汉化即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本民族的历史进步,也是这种文化认同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讲“夷夏大防”还是讲“天下一家”,对于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用大不一样。“夷夏大防”是导致历史上民族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天下一家”则是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进步的思想基础。
    怎样看待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今天的中国是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使我们怎样看待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依然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与今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确区分开来。历史上中原王朝周边的一些民族后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我们今天周边一些国家与历史上中原王朝周边的民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历史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今天周边的一些国家曾经是历史上中国周边民族,并且是由中原王朝设置郡县管理的。我们叙述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历史,真相要说清楚,不需要回避,但也不能说因为他们历史上曾经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而认为今天仍然是我们的领土,这是根本错误的。
    (二)民族融合与民族凝聚力是主流。历史上中原主朝与周边民族有过很多矛盾和斗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需掩饰。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不是封建统治阶级武力征服的结果。世界历史上有一些依靠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后来都崩溃瓦解了。瓦解的原因除了帝国内部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外,各民族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也是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则不一样,在斗争的同时更多的是民族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中原王朝的先进文明带动了周边民族的社会进步,周边民族的新鲜血液又给中原王朝注入新的活力。17世纪30年代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我国土尔扈特部,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游牧生活后,仍毅然摆脱沙皇统治,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就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巨大凝聚力。
    (三)分析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不能完全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上。历代中原王朝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全部,今天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都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今天我们分析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应当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成与发展的高度。历史上无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还是各少数民族政权都曾为民族融合、民族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样,无论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也都曾有过狭隘的民族心理。如王莽时期的民族关系就是大汉族主义影响下的历史倒退,而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或实行胡汉分治,或仇视汉族先进的政治文明、农耕文明,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我们在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还是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对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分析也是一样,不能站在各自的民族立场上。我们要承认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应该承认不论汉族或少数民族的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珍贵历史遗产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