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定位“古昆仑山”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济史论坛 任乃宏 参加讨论

Abstract: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graphic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we affirm the modern locations and the names of “Chi-shui, Yang-shui, Hei-shui, Ruo-shui, Qing-shui, Fantianzhishui” , then accomplish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Therefore, we break the false proposition of “Searching for The Kunlun Mountains”, which makes Chinese scholars confused for 2300 years.
    Key words: The Kunlun Mountains;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Location.
    一、引言
    《山海经》全书仅三万一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历史传说和神话。《山海经》成书以来,其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无数学者对它进行探讨,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却始终未能揭开其“庐山真面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纷争不断,莫衷一是。单单一个“古昆仑山”,就被搞出了“于阗南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泰山”、“燕山”,甚至“乞力马扎罗山”等各种版本。有感于《山海经》研究的混乱,并未受过系统文史训练的笔者决定趟一趟《山海经》研究这趟浑水。有意思的是,浑浑噩噩的笔者居然一伸手就摸到了一条“大鱼”--搞定了“古昆仑山”。其实,《山海经》本身并不复杂,是那些故作高深的研究者们把它复杂化了。
    在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合著之《史学导论》[1]一书中,使用了“族类记忆和国家记忆”的概念。该书认为,文字产生之前的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主要属于族类记忆,是关于氏族与部族起源及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被奉为族类英雄而加以讴歌者,都是对族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者。文字产生之初的历史记录,也多属于这种族类记忆。” “现存很多古代著作,便是先前口头传说的笔录。《旧约圣经》,过去多以为是神话汇集。20世纪人们利用考古学的各种成就,对它重新加以解读,发现它原是古希伯来人历史传说的记录,尽管在记录整理过程中有不少增补与加工。”同时,该书引用了一位研究古代非洲口头传说的著名专家的结论:“在世界各民族中,不会书写的人的记忆力最发达。”该专家在非洲记录了至少一千人讲述的传说,发现“整个说来,这一千位陈述人尊重了事实真相。历史的主线处处相同。分歧仅涉及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主要是由于陈述者的记忆或特殊的心理”;“陈述者不允许自己改变事实,因为在他身边总会有伙伴或长者,他们会立即指出错误,当面骂他是说谎者--一条严重违法的罪状”。
    应用这一概念,《山海经》所反映的,无疑正是华夏民族的“族类记忆”。破译《山海经》,最可依靠的,恰恰只有《山海经》本身!对于这一点,就连“疑古派”的掌门人也并未加以否认,顾颉刚在《<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中曾网开一面:“中国的古书在西汉时作过一回大整理。……然而,有一部很重要的古书却幸免于改窜,或改窜得很少,使我们得以认识古代正统派以外的真面目,这就是《山海经》,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地理书中最早的一部。”
    二、《山海经》中对“古昆仑山”的描述
    “古昆仑山”无疑是《山海经》的重心,原文中对其有三处浓笔重彩的描述:
    一在《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2]
    二在《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3]
    三在《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4]
    稍加比较即可看出,在上述三段描述中,以“古昆仑山”为中心,对“河水”、“赤水”、“洋水”、“黑水”所在位置和流向有明确的记载。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区别只在于“山经”的描述是远观,“海经”的描述是近看,“荒经”的描述更具体。只要找到了这四条河流,弄清它们在当代的称谓,即可确定“古昆仑山”的范围和方位。如何寻找这四条河流呢?看地图,读游记,查考察报告。就这么简单!(注意,千万不要以所谓的当代《山海经》研究“专家”的某些貌似高明的理论为出发点。不管其名气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徒子徒孙有多少!一旦让他们那些云山雾罩的理论搅乱了头脑,你就会进入一个难以走出的迷宫。)
    当然,在这么做之前,必须首先解答一个疑问:《山海经》所记载的年代,距今至少已六、七千年甚至更久,当时的河流地貌能保留到今天吗?
    说老实话,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剥蚀和气候变迁,河流地貌一点都不走样地完全保留下来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河流中下游。我们的幸运在于,“古昆仑山”是一座大山,由“河出昆仑”这一前提即可知道,其具体范围出不了青藏高原。那里人烟稀少,现代工业落后,基本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对河道造成的干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不是河流中下游的某段河道,而是处于高原大山之中的河流源头,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其源头“活水”是来自冰川。更为幸运的是,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支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以“青藏高原的演化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中心问题,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考察研究。其中,由张青松、李炳元主编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5]一书,就是1987~1992年期间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之一。在该书《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区地貌轮廓受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山系之间广泛分布的高原面保留着古夷平面的原始状态,只是现在已被大幅度抬升,达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度。”(注:夷平面是地貌侵蚀旋回终极地形--老年期地形的表现,其形成时的海拔高度一般只有几百米。)如何理解这段话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呢?笔者以为,如果“古昆仑山”处在这一区域,则《山海经》中描述的河流位置与走向应该是有迹可寻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