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昆仑山”即今中昆仑山东段 在讨论“古昆仑山”之前,须先明确当代昆仑山的概念。 按照流行的“两分法”,从东经81°附近起为昆仑山东段,山系走向近东西,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构成柴达木盆地的西南边缘;中支为阿尔格塔格山,东延为布尔汗布达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其东端位于东经97°~99°之间。 笔者的论证主要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著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6]一书,该书规定:“自昆盖山至琼木孜塔格,为西昆仑山;由琼木孜塔格经木孜塔格峰东行,至青藏公路翻越的昆仑山口,包括北支的祁漫塔格山、中支的阿尔格塔格山、博卡雷克塔格山和南支的可可西里山,为中昆仑山;东昆仑山包括布尔汗布达山、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笔者权且称其为“三分法”。 为行文方便,笔者先把结论写在这里,然后再按照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逐层展开。笔者的结论是: 1、《山海经》中的“古昆仑山”,按照“两分法”,位于今天的东昆仑山中段;按照“三分法”,则处于中昆仑山的东段,涵盖东昆仑山的西端,大致相当于今雅拉达泽峰与木孜塔格峰之间。 2、“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的“赤水”即今楚玛尔河上中游;“黑水”即今格尔木河正源舒尔干河;“大杅”应为“大杆”之讹,即今格尔木市区东南部的“大干沟”。 3、“西次三经”、“海内西经”中的“洋水”即今车尔臣河上游(且末河)出山前的河段;“丑涂之水”即今车尔臣河沿沙漠边缘流动的河段;“大荒西经”中的“西海”,即位于今“大西海子水库”一带,只不过当时水量很大、湖面很宽。 4、“海内西经”中的“渤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无达”即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黄河第一弯”。 5、“西次三经”中的“氾天之水”即今楚玛尔河流经楚玛尔盆地的宽广河段;“海内西经”、“大荒南经”中的“南海”,即今错仁德加(又名多尔改错或叶鲁苏湖),只不过当时的湖面宽广得多,其东沿应已接近楚玛尔盆地。 6、“大荒西经”中的“流沙”,即今中昆仑山库木库勒盆地内的库木库里沙漠。 7、“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的“弱水”即今红水河;“海内西经”中的“青水”,即今那棱格勒河上源楚拉克阿拉干河。 8、“海内西经”中的“厌火”,“大荒西经”中的“炎火之山”,位于今木孜塔格南麓的火山群之间。 四、关于“黄河”及其流向的证据 笔者首先从“河出昆仑”入手,找到了确切的证据。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7]中的“青海省”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的源头及流向。 (一)、黄河有三个源头,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卡日曲最长,有五个泉眼,流域面积最大,是黄河的正源。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卡日曲在与约古宗列曲汇合前,流向为北偏东--北--东偏北;与约古宗列曲汇合后,流向为东偏南,从扎陵湖的西南部入湖。可见,“海内西经”的“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完全是写实。 (二)、“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的两个高原淡水湖,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距卡日曲一百九十余公里。“扎陵湖”和“鄂陵湖”,古称“玛多柏海”或“柏海”,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松赞干布曾到此亲迎。[8] “渤海”者,“柏海”也。稍具常识,就不该将“海内西经”中的“渤海”认定为今天中国东部的渤海湾。 (三)、黄河在扎陵湖中回旋喘息之后,从湖东南的草滩上散乱流出,中间经过一条长约二十公里,宽约三百多米的黄河峡谷,分九股注入第二个湖泊--鄂陵湖。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黄河自鄂陵湖北部流出后,大致按东南--东的方向流向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黄河第一弯”。“西次三经”将此描述为“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应该是非常准确的。“无达”者,河水被大山阻挡无法直接流过而被迫转向也。 (四)、黄河出巴颜喀拉山后,一改咆哮千里之势,迂回曲折,在今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与白河汇合后,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绕了一个443公里的大弯,形成了壮美的黄河第一曲--玛曲。出玛曲之后,至积石山之前,黄河的基本流向为西北--北--东北--东,而“海内西经”将之描述为“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应该是基本准确、无可厚非的。 需要注意的是,“禹所导积石山”所指为今甘肃临夏市境内的“小积石山”,而非也有积石山之称的“阿尼玛卿山”。成立于1981年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县境内已探明的古文化遗址有140多处。据已经发现的石塬乡元山、安集乡三坪、银川乡新庄、癿藏乡桥头等遗址出土的墓葬和陶器表明:在第四纪全新世时期,这里已具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49 年8月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此亦为定位“古昆仑山”的重要佐证,只不过在此不便细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