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关于“古昆仑山”环境适宜人类生存的证据 昆仑山,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意为“祖宗之山”。这一名称应该是当地人相沿而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同时也昭示着华夏民族与羌藏民族有着共同的渊源。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以今人的习惯思维,历史时期的的昆仑山地区,海拔五六千米,终年积雪,何来山海经中描写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景?笔者以为,这一点很好解释。一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黄帝时期的昆仑山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也没有今天这么冷;二是《山海经》中描写的昆仑山是迁出游子对故乡的回忆,“人人都说家乡好”,有些溢美,也属情理之中;三是黄帝时期昆仑山的自然环境虽然不错,但却在开始变坏,否则的话,人们就没有必要一步步东迁,这是凭常识即可加以判断的。以下为笔者查到的有关证据: 1、对中昆仑山库木库勒盆地内小沙子湖和贝力克库勒湖剖面的孢粉分析和炭-14测年揭示:库木库勒盆地在距今1.2万年前后,气候偏湿;约1万年至8000年间,干旱;8000年至5000年间,气候好转,较湿润;5000年开始又转入干旱[11]。 2、昆仑山北坡海拔4200米以下的黄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同期异相堆积体,最早形成于20万年前,但黄土的主要堆积时期是末次冰期和全新世。……黄土坡面中的古土壤和成层出现的蜗牛化石反映了全新世中期(距今7000~5000年)气候条件的明显改善,当时山地草原的下限高度较今低约200米。[12] 3、1981年新藏区测队和1984年综合科学考察时,(在中昆仑山库木库勒盆地)都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加工的水晶、燧石碎片;在祈漫塔格南坡还发现有水晶采矿场;历史上这里还是和田、于田、且末及若羌与青海商人交流商品的停歇点或集散地。[13] 4、喜马拉雅运动一方面推动了库木库里盆地(注:即中昆仑山库木库勒盆地)周围山系的抬升,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盆地的下沉。盆地内部至上新世末仍有香蒲属、莎草科等水生植物生长。目前,这些水生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下,喜马拉雅山区可达2600米。可以估计,盆地到上新世末期(距今180万年)的海拔低于2500米。[14] 5、施雅风等撰写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15]一文,根据孢粉、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面等变化,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距今7200~6000年)的气候与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证据: “在相同的纬度上,中国的大暖期温度升高值是最大的,特别是青藏高原显得突出。”“青藏高原南部海拔4900~5100米的佩枯错(29°N,85°30′E)第三级阶地、距今6000年的湖泊沉积中的以云杉占优势的针叶林孢粉组合,还有少数栎、桦等阔叶林花粉,表明当时平均温度高于现代5℃或更多。”“根据青藏高原上森林植被与水热因子相关,推测当时最热月均温度高于现代2℃,而最冷月高于现今8℃。……大暖期冬季大幅度增温与夏季的微弱增温大大缩小了年较差值,作为冬季风源地的西伯利亚高压大为减弱,寒潮几乎无力危害中国。这可能是现在栖身于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象、犀牛、貘在大暖期时北迁到34~41°N的重要原因。”“全新世大暖期盛期时,在中国西北部表现为草原范围的扩展和荒漠缩小。……这时,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是以高原草原和森林以及高原草原为主的植被面貌;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大缩小,仅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中部、昆仑山南侧及柴达木盆地中西部。”“距今8000~6000年,(中昆仑山)库木库里湖(37°36′N,88°20′E)的高湖面水位高于现代18~20米。”“中国的高海面主要出现在距今6600年以后,结束于距今4000~5000年,个别地点延续至距今2800年。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高海面出现在距今6000~5000年。上述高海面的时间与我国大暖期气候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在距今8000~6000年,是海面急速上升时期,海面上升量可达15~20米左右,这主要由于北美和北欧大陆冰盖大规模融化滞化所致。”“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在现今不适于人类定居的海拔4500~5000米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发现了30多处细石器,表征当时有频繁的人类活动,捕鱼狩猎相当发达。其确切时间还缺乏可靠的测年资料,但研究者推测大暖期特别是大暖期鼎盛阶段的青藏高原上,(发生了)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气候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