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议》,还签订《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不是别人,是斯大林无私而慷慨地援助新中国经济建设,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提供三亿美元贷款,当年即用这笔贷款向我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建设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后来被称为新中国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主要是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大力援助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除了支持武器弹药,那时保卫我国领空和与美军空战主要是依靠斯大林派出的苏联空军进行的。这样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是苏联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而国内也在恢复经济建设所能尽力给予和提供的。 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再次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带着有关“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草案赴莫斯科访问。斯大林满腔热情地接待,表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中国。斯大林主动提出了一系列十分中肯的建议,强调中国在军事工业方面应自己生产飞机、坦克、雷达等武器装备,从修理经过装配到制造,从小到大,以利培养干部和人才。他还诚恳地建议,最好是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培养自己的干部、工程师及技术工人。1953年,中苏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议和议定书,苏联承诺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即在1953~1959年期间,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91个大型企业。从1950~1959年,我国从苏联引进的技术设备投资总计76.9亿旧卢布(折合人民币73亿元)。十年中,来我国帮助建设的苏联专家有8500多人,向我国提供的各种数据和设计图纸仅1953年就达23吨,1954年为55吨,从指导建筑安装、开工运转,培养技术干部,一直到新产品研制,都给予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应该说,这是世界现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最全面、最无私的技术转让,使我国的工业技术获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的提高和发展。与此恰恰相反的是,赫鲁晓夫撕毁援华合同,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理论总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得到了积极的反响。1958年底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读书倡议,要求认真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分析经济建设出现的“一大堆混乱思想”,“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33] 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它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学。当然,是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是学习落后经验。”[34] 正是这样的学习,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思考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现象,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培养了一代经济理论人才,从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了思想准备和干部准备。 毋庸置疑,在新中国初创的穷苦年代,斯大林帮助了我国,而且是在苏联战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内建设也急需资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支持了中国等一大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向我国索取过什么“知识产权”,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是在那时苏联的援助下起步的。事实胜于雄辩,难道我们中国人不是感谢反要怨恨斯大林吗?至于后来两国闹翻了,那笔帐要记在赫鲁晓夫身上。 毛泽东通晓斯大林问题的重要性和尖锐性,深谙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作用,因而把斯大林比作一把“刀子”,[35] 真可谓寓意精深。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发生震动世界的论战,斯大林问题是导致两党矛盾的一个主要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指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是完全错误的,“是别有用心的”。自那时以来,世界关于斯大林问题的争论至今不断,正如当时毛泽东就指出的,一切修正主义分子“时时刻刻感觉到斯大林的阴魂不散,在威胁着他们”。[36] 不论斯大林对苏联,对别的国家和民族,有过怎样的失误、错误,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20世纪的人类发展道路既因苏联兴而变,又因苏联亡而变,这两种相反的变化都这样或那样地与斯大林问题密切联系。斯大林问题不愧为20世纪之魂。虽然世界早已进入了21世纪,但是某种神秘的20世纪之物还在纠缠着人们,依然笼罩在20世纪的“阴霾”之下。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当年毛泽东说的,斯大林问题,这样一个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反响的世界范围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做出一个科学的定论。只要世界一天不接受斯大林问题 - 20世纪最大的遗产,就难有安宁。 那么半个世纪以来议论纷纷、迷雾重重的斯大林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核心是什么呢?不同阵营的人们所争论的焦点到底在哪里呢?长期以来,西方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散布的“斯大林模式”向听众灌输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假话、瞎话,“忽悠”了不少人是非难辨。其中掩盖着这样一个事实,即苏联历史以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苏共20大为界,前期的斯大林时代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是社会主义苏联从弱国奋起、走向繁荣强大的历史;后期的和平建设年代,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以否定斯大林作为自己治党治国的信条和政治动员,是苏联衰落下来直至亡党亡国的历史。因而在关于苏联的立国亡国中不存在一个一概而论的“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关于苏联亡国原因的辩论所涉及的斯大林问题,不是什么玄妙的、神秘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渗透、隐藏在苏共党内的资产阶级分子通过否定斯大林来否定苏共曾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否定斯大林来否定和放弃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曾经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理论,他们从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披着苏联共产党外衣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再需要共产党这个外衣了,与党外资产阶级联合,共同毁灭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苏共苏联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就在这里﹗注释: [1]《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1963年9月13日。 [2]《2007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数据选编》,学习出版社2008年,第443页。 [3]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 [4] 黄元:《苏联解体的挽歌 - 兼谈“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香港传真》No. 2009~11和No. 2009~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204页。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1998年,第797页。 [7]《2007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数据选编》,学习出版社2008年,第443页。 [8]《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76页。 [9](美)威廉·兹·福斯特:《评<斯大林时代>》,华新译自美国《工人日报》1956年12月3日,转载《国际问题译丛》1957年3月号。 [10](美)安娜·刘易斯·斯特朗着:《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 [11] 黄元:《苏联解体的挽歌 - 兼谈“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香港传真》No. 2009~11和No. 2009~12。 [12]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参阅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苏联共产党历史》(苏),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84页。 [14]《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13页。 [15]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上海《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7日。 [1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4页。 [18] 黄元:《苏联解体的挽歌 - 兼谈“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香港传真》No. 2009~11和No. 2009~12。 [19] 《斯大林文集(1934~1952)》第196页。 [20] 《我们同时代的人》(俄),1997年第五期,第40页。 [21] 俄罗斯《真理报》,1999年3月19~22日。 [22] Ф·丘耶夫:《莫洛托夫 - 掌握一半权力的统治者》,(俄罗斯)奥尔马出版社2000年,第618~619页。 [23] 转引自(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在权力的顶峰》,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611页。 [24]《斯大林文集(1934~1952)》第568页。 [25] 黄元:《苏联解体的挽歌 - 兼谈“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香港传真》No. 2009~11和No. 2009~12。 [26]《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45、577、585、549页。 [27]《斯大林文集(1934~1952)》第279页。 [28] 毛泽东:《最伟大的友谊》,《人民日报》1953年3月9日。 [29] 黄元:《苏联解体的挽歌 - 兼谈“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香港传真》No. 2009~11和No. 2009~12。 [30]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 [31]《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3、487页。 [3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5~606页。 [3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432页。 [3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91页。 [3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21~322页。 [3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69~37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