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绪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从下往上看”:英国 杨杰 参加讨论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史学家托尼、塔特等人,重申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的关于农业革命系指土地所有权关系之革命的观点。但是马克思把农业革命的时间局限在“15世纪最后30年,几乎整个l6世纪(后十几年除外)”[5]。托尼在他1912年发表的《16世纪农业问题》一书中也把农业革命局限在1500-1640年间,强调圈地运动驱赶农民的社会代价,认为这是一场“快速而充满暴力的”农业革命[6]。塔特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把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往后推到议会圈地运动时代。因为他认为开放田制的残余、自治村社和农民阶级的消灭是到l9世纪中叶才完成的。塔特没有忽视因土地所有权关系变革而带来的耕作技术改进、土地集中和协作生产等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但认为所有这些变化是土地关系革命的甜果,不应该被视为农业革命的核心组成部分[7]。诚然,对于广大农民在农业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托尼和塔特也都没有论述。他们都简单地把农业革命理解为一个农民阶级被剥夺、被消灭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的“布伦纳大辩论”中,英国广大农民在农业近代化中的作用问题正式被提到讨论的议程上。布伦纳认为,“一个使英国抛开欧洲其他国家而率先起飞的主要因素,便是农民阶级被消灭,大型资本主义农业崛起,为英国工业化打下基础”。他把英国农民阶级的消灭归咎于英国农民未能像法国农民那样获得稳固的土地财产权,以至于在圈地运动中被驱赶、被剥夺、乃至被消灭。因此,他否定广大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作用[8]。朗克学派的精英史学价值中劳动民众更是毫无地位可言;如法国年鉴学派的多元史观中农民被看做是“消极的、沉默的、潜意识的”组织部件。由于在研究着眼点上的错位、研究角度上的偏见和研究方法上的唯心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和西方的农业现代化研究中,也只是把劳动人民的活动和经历描述为“适应或未能适应现代化”的过程。这样的观点也在国内史学的权威性著作中占主导地位[9],对农业革命时期农民的作用极少论及,或者只谈农民阶级因圈地运动而被消灭的历史。殊不知从l6世纪,甚至更早一些,英国农民就以各种社会角色,直接参与了农业革命。
    我们倡导“从下往上看”(Bottomup Perspectives)英国农业革命的历史过程,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在农业革命过程中的变革。这种“从下往上看”的研究方法,是把劳动人民看作英国农业革命与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力量,把他们看作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创造者;并且努力从劳动人民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参与历史创造的活动过程,来探索英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乃至整个历史运动规律。本书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下往上看”,以更准确地把握英国农村社会和农业革命的历史发展的轨迹[10]。
    本书论述的年代跨越600年,从中世纪晚期的“过渡时期”到l9世纪中叶农业革命的完成。“从下往上看”的研究要求对农业革命前英国农民自身力量发展的情况作详细的考察。在简要论述英国农业地理环境和农村社会结构后,我们先在第二、三章和第四章分析英国农民“家庭生产方式”的特征,模拟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和考察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来确定英国农民的自身力量在“过渡时期”发展到了何种水平。接着,在第五章我们讨论货币经济、商业思想、商品市场、小市镇以及乡村工业化如何为农业革命的启动奠定经济基础,并在第六章提出“工资劳动”(wage-earning)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条件和过程的概念,阐述英国工资劳动者(wage-earners)的社会(职业)构成、人口比例、行业分布及其与雇主的关系。
    关于英国农业革命的整个过程及其特征和性质,在第七、八章和第九章我们分别讨论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特别是土地占有权的变化导致新的农村经济实体即“家庭农场”的崛起,阐述广大农民在发明诺福克轮作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并且利用计量史学的成果来比较l4世纪和19世纪的农业生产率,从而比较严谨地判断农业革命对提高农业生产率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农业革命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成果改变了英国社会结构、人的价值观念和政府的决策;第三阶段即农业机械化同工业革命并进,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为工业革命的全方位展开奠定稳固的基石。因此,在最后一章论述了农业革命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英国现代化的起步即工业革命。
    结尾部分重申“从下往上看”研究英国农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实践。这种史学观让我们把历史研究的视野和重心放到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真正认识到英国农民构成农业革命的主体力量。
    注释:
    [1]卡洛·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74页。
    [2]厄恩利:《英国农业古今论》(Lord Emle,English Farmin9:Past and Presen)。伦敦1921年第l版,l962年再版,第32页。
    [3]钱伯斯、明格:《农业革命,l750-1880年》(J.D.Chambers and G.E. Mingay,The AgriculturalRevolution,1750-1880)。伦敦1966年版。第4页。
    [4]克里吉:《农业革命》(E.Kerridge,The AgriculturalRevolution),伦敦1967年版,第328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14页。
    [6]托尼:《16世纪农业问题》(R.H.Tawney,The Agrarian Problem in the l6th Century),伦敦1912年版,第256页;维特尔:《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440-1500年诺福克郡的土地与劳动力》(J.Whittle,The Development of Agrarian Capitalism,Land and Labour in Norfolk,1440-1500),牛津2000年版。
    [7]塔特:《英国乡村村社与圈地运动》(w.E.Tate,The English Viiiuge Commu- nity and the Enclosure Movements),伦敦1967年版,第7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