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王宁 参加讨论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最近,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坚持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的问题再次提出,已经是一个不可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普及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学术问题。它不仅涉及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而且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了解汉字问题各种争论的实质,必须回顾历史。
    中国古代崇尚汉字的两重性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中,识字(书)和数算(数)就是当时小学教育的基础科目。汉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已经有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内容。汉代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表意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出发,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文字学因此成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崇高的地位。对汉字的崇尚,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就是这种上层文化观念的集中反映。这种上层文化的观念,对底层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对汉字的崇敬,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含有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继承的理念,但另一方面,由于汉字被少数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
    汉字改革经历的三个30年
    中国的现代新文化建设,从1919年算起,刚好经历了三个30年:这三个30年,汉字问题都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第一个30年,l919-1949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这一时期,汉字面临着命运的抉择。有关汉字的三次大辩论,矛盾的尖锐性逐步升级。但是,当时的汉字改革还只是一种理想。为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振兴,许多提倡新文化激进的知识分子,为汉字走出复古和垄断的歧途而呼吁,而奋斗;但是,他们尚处在摸索一种汉字改革的可行性,行动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个30年,l949-1979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汉字改革综合了前30年的经验,汇聚了多方面的队伍,落实了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行简化汉字的三大政策。这30年,汉字整理与规范成为有组织的国家行为,对新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30年,l979-2009年,改革开放到今天。从l979年开始,中国改革开放,世界同时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在全球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信息社会在全球的实现。在这个全球性的大变革中,汉字进入了计算机,成为传播汉语信息的最有效的载体,汉字的命运由历史、文化和科技联合做出了结论--它在信息社会的存在已毋庸置疑。
    我们把第一个30年称作汉字改革的酝酿时期,第二个30年称作汉字改革的实施时期,第三个30年称作汉字改革的转型时期。
    汉字改革酝酿时期的三次大辩论
    20世纪初,在两个并行的潮流下,展开了三次关于汉字问题的大辩论。当时的背景是:一方面强大的文化垄断与复古势力,还笼罩着民主革命推翻帝制以后军阀混战的中国;另一方面在反封建的同时,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把国家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也在抬头。这三次辩论的思想冲突,内涵复杂,意义深刻。
    第一次,l9-20世纪之交,在普及文化教育前提下发生的切音字运动。首先去摇撼传统的汉字观念的,是清代末年极少数懂得西方拼音文字又关注教育普及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是卢戆章和王照。他们发动了切音字运动,特别强调复古思潮在主观上加深了汉字学习的难度,主张以拼音辅助汉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汉字的繁难。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们普及教育、发展科学、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初衷。
    第二次,20世纪初,在维护国家独立、振兴民族文化前提下,产生了汉字的存废之争。吴稚晖发表《评前行君之“中国新语凡例”》一文,认为中国应废除汉文汉语,改用“万国新语”(即Esperanto世界语)。同年,章炳麟发表了万言长文《驳中国改用万国新语》,对汉字的优劣和是否能够废除的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批驳了“汉字落后”论,提出三个论点:(1)汉字繁难,无表音机制,难与语音沟通,对普及教育很有妨碍,需要制定一套标音符号来辅助扫盲和初等教育。他“取古文籀篆径省之形”制定了36声母、22韵母的切音方案。后来,这个方案中的15个字母为注音字母所采用。(2)汉字适合于汉语,并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难以分割的关系。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特点各异,优劣互补。汉字是不能废除的。(3)在强调便于扫盲教育与初等教育时,还必须考虑到高等教育与高深的文化历史学习。对于后者来说,汉字的功能仍是无法取代的。这三点,现在已经取得多数人的共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