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柏入侵新疆后,新疆的农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南疆蒙古各部因受阿古柏的侵扰,如喀喇沙尔的土尔扈特蒙民,有的逃往天山深处伊犁一带,有的逃往库尔喀喇乌苏等地,他们过了近十年的流浪生活;伊犁被沙俄侵占后,厄鲁特、察哈尔营被冲散,原耕种的土地也基本荒废。所以,蒙古各部的农业遭到破坏。“乱后地亩荒芜,耕者不及十分之二”(20)。“冬间,又遭牛痘倒毙过多,……大小水渠年久失修等”(21)。因此,刘锦棠等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如修复河渠、驿道,召回流散在外的人民回到原住地,减免赋税,制定屯田章程等措施。使得当时乱后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相对牧业,农业既稳定又具有可储备物资的特点。因此,在稳定的社会制度保证下,蒙古各部从事农业从不自觉逐步转变为自觉从事农业,以补生活之需。“蒙古近来亦知耕种,乌沙克他庄有蒙古六户,前报垦有案”(22)。“近来染汉人风气,亦事农耕,足资日食”(23)。各地蒙古部落在生活上逐步受到汉人的影响,自觉转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2.商业的发展 游牧经济是以自给性生产为主,但又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因此,要通过互市或战争,获得农产品、手工业品。而游牧民族的牲畜和畜产品也不断输入农业民族地区,从而使两者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经济互补关系。 土尔扈特自东归后,由于生活困难,清政府专门安排设定或由清政府供给所需。如清廷给土尔扈特部落的贵族都提供相当数量的俸银和大量的布匹绸缎,“伊犁所属土尔扈特、和硕特汗、王、贝、贝子、公、台吉,因领俸银、俸缎数目与喀尔喀同。每年由该将军处放给,资行度支部、理藩部核销”。所谓“与喀尔喀同”,是指喀尔喀“汗岁俸银2500两、绸缎40匹,亲王岁俸银2000两、绸缎25匹,贝勒岁俸银800两、缎13匹,贝子岁俸银500两、缎10匹……”(24)但清政府的拨给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生活需求,民间贸易依然存在,“土尔扈特初归时多剩骆驼。因此,就有骆驼换回牛羊……和硕特台吉蒙郭尔率14人、赴哈密贸易。”(25)。在初东归时,生产生活主要是处于恢复时期,致力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清政府的多方面补给照顾,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的发展,商业并不繁荣且有很大的局限性。进入道光时期,新疆出现战乱,每次都招蒙兵参与。“道光六年,回疆军,徵是部兵协剿……自是回疆有事,皆偕土尔扈特兵应征调,”(26)因此,商业无从发展。建省后,社会安定,牧业得到了发展。“塔尔巴哈台旧为游牧之国,凡额鲁特、察哈尔等旧蒙古部落以畜牧为生……就以羊为最多,富者千万成群,贫者亦数百余头不等。次则马匹……均系大宗长产。”(27)蒙古族出产的主要是畜牧产品,新疆建省后,“蒙古旧土尔扈特游牧,出产羊毛及牛羊两宗,又车辆运出本境,在伊犁销行,每岁羊毛约一万余斤,牛羊皮约千余张”(28);“旧土尔扈特,游牧出产羊毛及牛羊皮二宗,由车辆运出本境,在塔城销行,每岁羊毛约三万余斤,牛羊皮约千余张而已。”(29)这些产品一部分在本地区销售,一部分还运到内地及俄国销售。运往内地的主要是游牧地区出产的兽皮及畜产品,有熊皮绵羊皮、羊肠、狼皮等等,这主要是内地商人经营。与俄国的贸易,到二十世纪初,俄商通过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在与华商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且分布于全疆各县。俄商所运基本为未加工的皮、毛、肉、肠、油脂等初级产品。蒙古地区也出产乳制品。如“酥油,向为各蒙民以酸乳制造,味不甚佳,未能行销。近年来郡王请洋人,高有学徒,买来机器,以鲜乳为之,质洁味美,色如黄绢,闻每年可出万余斤,行销塔城伊犁”(30)。除这些外,蒙民还有一部分从事狩猎。因此,可出产一些土产。如“鹿茸有蒙民取之,年中约数十架不等至城北关市镇售销。”(31)“惟鹿茸有博罗塔拉蒙民取之,每年约出十余架,均除自南山者,在本境南关销行。”(32) 蒙古族在从事商业时,主要购进物为:茶叶、面粉、酒、布匹、糖以及一些其他消费品。茶叶是主要的购进物,贸易对象除与俄商进行外,官茶也有相当数量,“又有官茶自塔城运入,在土尔扈特游牧地,每岁销行约五千余块。”(33)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各蒙古部落也在各地设立相关的机构,从清代同治年至民国二十一年旧土尔扈特、和硕特部在焉耆都设有扎楞衙门(办事处)除办理行政事物外,还兼采购部落所需的物资,主要是面粉。民国十七年的有关资料统计,每年这两个部落从焉耆采购的面粉在五十万斤到九十余斤。(34)蒙民本就喜好饮酒投其所好,库尔勒百余家、乌沙克地二十余家等(35)。“销售市场又很广,和硕特、和靖各部落蒙民极喜饮酒”(36)。由此使得双方的互惠互利,满足各自的需求且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另外,各部落还在各地区购买糖类以及定制各种装饰品,如银头饰等为贵族妇女所喜爱。 综上所述,在新疆建省以后,社会安定,道路的畅通,人员流动加大,交流频繁,全疆的商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蒙古族与各族交流日益频繁。商业贸易也逐步恢复和发展,使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3.手工业的发展 蒙古族的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主要的物品有如靴子、马具、铜器、小刀、锡器、木碗、首饰等以及熟皮子。熟皮子工艺较为繁杂,制成后可用来做皮大衣,特别适宜做不挂面的皮衣、皮裤,不少是农牧民自产自用。这些都是蒙民的传统手工制品。在新疆建省最初,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逐步出现了专业的手艺人。即(1)专业修补制造的鞋匠。(2)加工家具、银匠、马鞍、及铁匠等。主要是内地进入新疆的一些手艺人,为陌生而依一技之长,专门针对各游牧民从事制造的。进入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新疆也逐步出现早期的机器制造业,各种厂、公司先后出现。其无论在数量、产量上都优于蒙古族传统手工业。从而使蒙古族被强制进行社会分工,传统手工业在此状况下,逐步走向衰落或更专业化。蒙古族被逐步纳入社会市场的范围内。 4.牧业的发展 蒙古族的游牧业在东归后,其处境极其艰难,牲畜死伤甚重。清政府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运粮及补充牲畜数量。到嘉庆及道光年间,畜牧业已很繁荣。但是,随后的战乱,使得繁荣的畜牧业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阿古伯、伊犁沙俄的掠夺。使蒙古牧民损失惨重,纷纷躲入深山,生活异常艰难。清军收复新疆后,一方面,积极招回流亡在外的人员。另一方面,安置人员和赈灾,发拨补救物品及钱粮。“照章给赈开报,需牛种并饬通融。”(37)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蒙古牧民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新疆建省后,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对于牧区采取了把管辖权转交地方。对于牧区采取减税措施,使得牧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各牧区积极发展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发展,原困难的处境得到了改观,畜牧业逐步繁荣起来。“又牛、羊、马匹,蒙古旧土尔扈特生产甚繁。”(38)“又有牛、羊、马匹,蒙古旧土尔扈特生产甚繁,乡下户民,亦有孳牲者,出产无多。”(39)以及从上文中的蒙古族商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的畜牧业已是相当繁荣。另外,蒙古族的牲畜种类和品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马,俄国马的输入、哈萨克迁入新疆带来了哈萨克马,与当地马的杂交,优化了马的品种。此外新疆本无牦牛,到20世纪初由西藏引进,“未羊年(1907年)多活佛返回新疆时从西藏带回72头牦牛,3头种牛。从此,新疆便有了牦牛。”(40)新品种、新物种的引入,改善了蒙古族牧群,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四、结语综上所述,新疆蒙古族在新疆建省后,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新疆建省对蒙古牧民经济生活,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与以前从未有的变化,表现在: 农业方面:主要是从不自觉到自觉重视农业生产、从农人员的增加、农业生产在生活中的比重加大。蒙古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农业相对牧业有稳定性及可储备防灾的作用。因此,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游牧经济形式,发展农业。因而使其生活更加稳定,相对于过去,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 商业方面:市场的扩大、产品数量种类的增多、新生产工具的使用、交流的频繁,加强了蒙古族与市场联系,对市场的依赖加大。建省后,内地大量移民的进入,俄国经济势力的进入,官方参与经济的经营,使得市场不断扩大以及交流程度更加频繁。新产品如:手电筒的使用,新生产工具,如:机器制乳的引进。从而使蒙古族的经济纳入到了市场的范围,对市场的依赖达到了新高。这在民国七年至十一年新疆当局封锁对俄贸易后,新疆畜牧产品无销路而使牧民生活陷入困境便可看出“惟蒙、哈游牧部落大宗出产之牲畜皮毛,自新俄贸易停止后,销路大滞,生活不免陷于穷耳。”(41)蒙古牧民的经济更加趋于市场化。 手工业方面:产品制作专业化、新的制作技术的传入、更加趋于商业化。由于人员、商品交流频繁,各种专业制作人员的出现,他们专为牧民生产生活所需。同时,在后期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其无论在产量,还是在质量都优于传统手工业。因此,蒙古族的手工业总的趋势是走向衰退。这是当时中国整个经济形式变化趋势的一个缩影。 牧业方面:主要是牲畜数量的大量增加、牲畜种类的增加和品种的改进。建省后新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各部落牧业经济发展迅速,牲畜大量繁殖,数量大增。蒙古族原有的牲畜种类较少和单一,在清末后期,其种类增如俄国的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牦牛的引入改进原有牲畜的品种,优化了畜群,促进蒙古族畜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