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文集》:从河南梆子到现代豫剧的伟大变革(2)
真正为百姓创作 在中国丰富的戏曲资源当中,豫剧占有显著的地位,是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之一。樊粹庭所处的时代,也是豫剧发展变革的重要转型时期,我们研究樊粹庭,不仅是对“樊戏”的研究,也是对豫剧的发展、戏曲的发展变革的研究。 樊粹庭作为一个豫剧家,他的创作为什么有那么大影响?他熟悉舞台,重视与观众的融合。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是一般民众的思想和情感,奠定了豫剧作为大众艺术、人民艺术的基础。樊粹庭的创作不仅引经据典,还大量使用口语、方言等元素,真正为百姓创作。过去很多文人之作都是案头之作,但是樊粹庭的作品不是这样。他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又懂得百姓疾苦和喜好,因此,他的作品能够活在舞台上。 对樊粹庭的剧本做重新的校对、整理还是有难度的,张大新教授带领师生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我翻看了剧本以及整理的内容,非常严谨,能够看出这部文集整理的扎实性。《樊粹庭文集》,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一次河南大学的整理出版,我觉得对二十世纪豫剧历史的挖掘,对二十一世纪戏曲的创作和发展都极具价值和启示。(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 刘 祯) 使戏曲近代化、戏剧化 中国戏剧发展到晚清、明初的时候,出现了一股潮流,这个潮流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戏曲。而这个时候,恰恰是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涌现了四个地方戏曲改革家,被称为“地方戏曲改革四大才子”。他们彼此之间与国剧改革遥相呼应,掀起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戏曲改革运动,使戏曲近代化、戏剧化,其中一位就是豫剧的樊粹庭。从旧的河南梆子到现在豫剧的过渡,存在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樊粹庭的文化水平也注定了改革河南豫剧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曾说:“某报提到河南梆子,说它过于粗俗,唱词欠文雅等,所以河南戏有梆子,但是不能与晋、陕并论。”樊先生正是看到了人们这种对河南梆子的误解,才自觉担当起改革的重任,这一点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康保成) 共同努力把豫剧事业发扬光大 樊粹庭是著名的豫剧作家、改革家、教育家。1934年,他在开封创办了第一个剧团和剧院,并借鉴京剧、话剧之长,对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化妆、剧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豫剧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尤为重要的是,樊粹庭创作改编了70余部艺术作品,被称之为“樊戏”。 由于“樊戏”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我院老一辈戏剧工作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开始对“樊戏”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我院曾经出版文集,收录樊先生的剧本,由于当时受经费、人力所限,未能全部收录。此次由河南大学编撰的文集,弥补了这个缺憾,不仅收录了樊粹庭作品,而且收录了很多手迹,多角度描绘了樊粹庭的一生。我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首次向读者公开,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樊先生在豫剧改革领域的创造精神和艺术奉献精神。豫剧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事儿,更是我们大家的事儿。我们要共同努力把豫剧事业发扬光大。(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吴亚明) 整理文集,就是在整理豫剧历史 樊粹庭是豫剧300年发展史上第一位剧作家,也是第一位罕见的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 在豫陕两省戏曲界的支持下,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与樊粹庭先生家属、子女、好友密切配合,经过长达七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呈现豫剧现代化进程的文集的整理编校任务。这部文集汇集了樊粹庭创作改编的50余部戏剧剧本,辑录了其论文、随笔、剧评,还记录了各个历史阶段全国报刊的评论文章,堪称中国豫剧史上最完备的集成式戏剧宝典。在编辑整理方面,我们力求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寻访散落民间的各地藏本,尽可能将搜集到的不同演出本、手抄本相互比较,斟酌取舍;在文字细节上,择善而从,经过多年的寻访、核查,最终厘定“樊戏”73种;在文集的划分上,基本贯彻了以时间为经的原则,将樊先生心血凝结而成的剧本,分成创作剧目、改编剧目两类。 我们坚信,整理文集,就是在整理豫剧历史。希望通过文集的出版,能为人们研究豫剧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张云鹏) 强化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樊粹庭强化了三个传统。第一个是尊重艺术规律的传统。在以革命为主旋律的中国近代史进程当中,樊粹庭始终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清醒地保持着一种独立的立场和观念,始终坚持对艺术规律的尊重、遵循。第二个是强化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实践的传统。作为河南大学首届毕业生,本来可以在象牙塔里从事学术研究,也可以做一个文化官员,但是他没有。他的选择是眼光向下,投身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戏子”行当中,与他们做朋友,全方位参与戏曲创作和实践活动。就像齐如山先生对于梅兰芳的成长一样,樊先生对豫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樊粹庭使戏曲社会性、公众性的特点得到强化,使戏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得到张扬。第三个是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文化担当的传统。他始终以重大担负者自任,以传承中原文化为使命。特别是创造性地借鉴了京剧、昆曲、话剧,甚至电影的艺术语汇,丰富了豫剧的表现方法,使豫剧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剧种走向大剧种,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他的文化担当意识,对于全国戏剧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刘彦君) 一个为戏而生、以戏为命的人 对樊先生的评价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巨人”,一个是“丰碑”。这两个词文集中都讲到了。就以“巨人”而言,我认为樊粹庭是一个非常丰富、多侧面的大人物,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是一个为戏而生、以戏为命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富有创作激情和才华,有巨大创造能力的编剧家,更是艺术事业的先知先觉者。樊粹庭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他在本土出生和成长,是科班出身的大家,他的作品不仅有个人鲜明的风格印记,还有极具地域色彩的人物和语言。虽然写的是古代的故事,但在具体的细节刻画和表情上,反映了中原人的生活、思维以及表达方式。(河南省文学学会会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孙广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