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盐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工具
古代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乃至社会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盐有过特殊的功绩。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唐代达到680万贯;宋代3000万贯;元代达700万锭;明代达200万两白银;清代超过1000万两白银。长芦盐区古为幽燕之地,《周礼职方》载,"幽其利鱼盐"。在西周初期这里的海盐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长芦盐业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芦盐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方式不同。笔者将就不同时期长芦盐的生产方式作一简要介绍。 长芦,顾名思义主要是因多芦苇而得名,盐区位于现河北省天津市境内,沿渤海湾西岸,南起海兴县,北至秦皇岛山海关区,延绵于秦皇岛、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丰南、汉沽、塘沽、大港、黄骅、海兴,共计12市区县。明时长芦共有24场。 一、古代"煮海为盐" 自西周至明末(公元前11世纪至1644年)的2700余年,长芦盐煎煮方式均为"煮海为盐"。古代食盐生产者统为"盐户",又称为"灶户"、"煎盐户"或"亭户"。唐代诗人卢纶曾以"潮作浇田雨,云成煮海烟"的名句赞颂"刺土成盐法"的生产技术,既借用自然之功的神妙,并详细论述了生产过程。 煎盐,首先要制取原料卤,方法有二:一是刮土淋卤;二是晒灰淋卤。 1.刮土淋卤 首先要选好亭地即海滩或盐田,除去蒿草益人牛自耕犁,使土质疏松,吸收海潮中的盐分(近海滩场,云晴时,结一层盐霜),以人力持铲或锄,将斥卤荒地的咸土刮起,聚集成堆,复以灶旁掘坑,浅者尺许,以竹木席盖上,中间以芦管与卤连通,取咸土铺其上,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四周隆起堤挡形,手持芦箕将海水从淄上方浇淋,水以咸土之盐分融合成卤水,从堆底淋出渗入浇坑,另掘深坑七八尺,储浅坑所淋之卤,以备煎盐。 2.晒灰淋卤 俗称"草木灰淋卤",将煎锅烧过的草木灰掘坑存储,待农历十一月取海水(破冰)浸之,翌年春暖天晴之日取灰晾晒于亭场,至现出白光,收起淋卤。灰以积年久者为良,用海水浸润淋卤,煎盐尤多。 3.煎煮 每灶置锅3-5面,分煎锅与温锅(预热),卤水人锅前以石莲子或鸡蛋投入卤中,检验卤水浓度,沉下去的为淡卤,浮而立于卤面的为半咸(大约15波美度),浮而横侧者乃咸(25波美度)。煎锅位于灶门处,温锅排位于烟道处。煎时冷卤进温锅,温锅倒煎锅,由煎锅熬盐,煎锅以芦苇或蓬草为原料,昼夜兼作,烧沸卤水,蒸发水分,随干随添,至满锅投皂荚或麻仁数片(亦有投入少量米糠),卤即凝聚成盐,至结晶出锅为止。 煎时每灶10丁(人),每灶开灶门七八眼或十二三眼不等,每煎一昼夜,称(一火伏)可熬盐6锅,每锅得盐100斤。 4.煎盐锅 称"官锅"为长芦盐煎制时期的主要工具,西汉时称"牢盆"呈长方形,用寸厚铁板3-8块铆合而成,高1尺2寸至2尺,平底,重为5000-20000斤不等(也有以角计之,每一牢盆4角,1角计铁5000斤)四角为两万斤。"牢盆"大盆八九尺,小者四五尺。明清统改用普通圆锅,直径2尺3寸,深6寸8分,容卤量约60斤,清末全部废弃。 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对中国Cinglu(长芦)制盐方法进行了描述:"取一种极咸之土,聚之为丘,泼水于上,俾浸于底。然后取此出土之水,置于铁锅中煮",俾可成盐。他所说的大概是刮土取卤水之法,他的描述是相当确切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