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芦滩晒 迄清初,长芦盐区由南向北推行滩晒,丰财场(塘沽盐场)于顺治年间开晒、芦台场(汉沽盐场)于康熙初年实行滩晒,历经260年。 民国之前滩晒较为简易,分海滩、井滩、淋滩。 1.海滩 直接引海水制卤晒盐,春暖之时,近海掘沟,以待潮人沟,坚筑晒池,9层或7层,自高递下。潮退,两人绳系柳斗,戽沟咸水人第一层池中,注满晒之,然后放人第二池,复又灌满高地,次第放之末,投石莲试之,咸矣,于是趁晴曝一日成盐,长芦各场亦属此种类型。 2.井滩 掘井汲取地下卤水,井旁修筑晒池,以人力柳斗戽取井水人储水池,次第放人白水圈,结晶池,蒸发五六日至十余日,结晶成盐。井滩分布在海丰、严镇、上右林;岐口、马棚口等,1950年废止。 3.淋滩 采用刮土淋卤晒盐,地处黄骅。1947年解放区民主政府扶植下开淋滩387付,后由于严重缺卤,再无淋晒举。 直接用海水灌注卤池,分层暴晒取卤,然后引入晒盐池成盐。这种完全利用阳光蒸发水分的制盐工艺,最终脱离了传统的刮土淋卤技术,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盐业生产方法。 4.长芦贡盐 (1)芦台玉砂 芦台场所产之盐堪称海盐之佳品,色白、粒大、质坚、味原,因而有"芦台玉砂"之称,实为"宁河八景之一"。明清作为贡品,芦台场每丁18斤8钱,万历十一年(1583),长芦每年额例贡盐84000市斤。 (2)盐砖 明清两代御用盐砖,均由芦台场承造,每年夏季由户部确定数量,行文至场,场官奉文后谕令各锅户照数制作,秋季解送皇宫光禄寺交纳,供坛、庙、陵寝祭祀以及各处使用。 芦台场有专门从事贡盐制作的锅户,每年在杨家泊村,寨上坨附近指定地点烧造。 制造盐砖要拣选白盐,淘洗干净,用石磨将掺水盐磨成盐浆,藏缸中备用。将烧盐砖的场地找平、压实扫净后铺上苇席。在苇席上依次用模子脱成砖坯,待淋卤风干坚硬吋,即以白炭焙干,刮去表坯,便成洁白晶莹盐砖,盐砖为上窄下宽长方形,每块重15市斤。明代制定盐砖额例,每年276块。顺治五年(1648),朝廷以"不足用"行令添造391块,共667块重约10000市斤,至民国建立,贡盐砖始停造。 古代的盐民煎盐是相当辛苦的。明朝刑部侍郎彭韶曾在《上盐场图诗略》中叙述下等灶户的贫苦生活。 ……晒淋之时,举家登场,刮泥汲海,流汗如雨。隆冬砭骨,亦必为之,此淋卤之苦也。煎煮之时,烧灼薰蒸,蓬头垢面,不似人形。酷暑如汤,亦不敢离,此煎办之苦也。寒暑阴晴,日有课程,前者未足,后者复来,此盐之苦。客商到场,无盐抵价,百端逼辱,举家忧惶,此赔盐之苦也。疾病死丧,尤不能堪。逃亡则身口飘零,复业则家计荡尽,去往两难,安生无计,所宜加意矜念。迁事宽恤,彼此感动欣慰。虽困限无复恨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