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国时期长芦盐晒制 民国时期长芦盐区主要以分散式滩田晒盐为主(过去滩灶户或资本家所开滩)。 滩型即有: 1."一封书式":这种滩型像一张张信纸,故而得名。 2."怀中抱月式":在一封书滩型的基础上再在滩中设有洼圈,其三面围有白水圈、二圈、三圈、四圈,犹如怀中抱月,故而得名。 3."佛顶珠式"与怀中抱月相比,仅在上端设立有囤水圈,故名顶珠。 4."倒卷帘式":此滩因中间地势高两头低,高处设储水池,卤水依次向上导至蒸发池末段,再以动力导卤水至储水池下调节池,顺势人结晶池,此滩开滩费用低,制卤费工费时。 5."八卦式":因滩如八卦而得名,由十付小滩围一圆滩,中心区为管理机关和盐工宿舍。 6."枝条架滩":主要利用立体蒸发制卤、结晶、充分利用蒸发量,减少占地面积。 民国时长芦晒盐,已经进入单元式生产,每付滩以风车纳人海水到结晶区制盐,已脱离了清代滩晒的简易耕造晒制,完成了向近代晒盐的转化,这在海盐制盐工艺上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滩型仍比较分散、零乱、规模小,小滩只有3-4人,大滩则十几人,芦台场有223付(风车滩188付),丰财场有285付。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四、解放后长芦盐业生产发展 建国后,长芦盐业经过恢复相继转入扩建改造阶段,盐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只存在半集中式和集中式滩田。到1988年止,长芦盐区共有大小盐场122个,生产面积为927.94万公亩,盐田结耕趋向统一合理。产量由解放前的46万吨,到1988年达到449.5万吨,占全国海盐产量的30.32%。滩型结耕统一为以下两种: 1.半集中式的滩田结耕 半集中式滩田是指扬水、制卤、结晶为集中式,集坨为单元,故称半集中式。主要是改造日本时期开滩。"七七事变"后,日本中兴公司在长芦盐区进行大规模掠夺性开发盐田。1938-1942年,在汉沽大神堂、洒金坨一带开滩56付;在塘沽大沽开滩146付,共计202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掠夺长芦盐达432万吨。 其次是改造滩灶户及资本家所开分散零乱的小滩。其目的是为解放劳动生产力,改变盐工三大愁,即"扒盐、抬盐、拉大轴",对旧有滩田进行移地改造为半集中式滩田,单元规模小则十几万吨,大则几十万吨生产能力,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起改老、浅、短为新、深、长工艺,并推行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塑料苫盖新工艺,使盐业季节性生产为长年生产。 2.四大集中式盐田 经过16年的科学研究试验,1966年轻工部中盐总公司在汉沽盐场,创立了死碴盐长期结晶的成套工艺和收、运、洗、堆的机械化连续化作业线及扬水、制卤、结晶、集坨。四大集中式的滩田结耕,创造了盐上收盐全部长年塑苫结晶工艺。并在场内推广、扩建50万吨的新盐场。从此盐工开上了汽车,按上电钮,彻底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并取得了稳产、高产、高效益、低成本、高效率,在赶超国际水平征途上迈上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