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简论日本倒幕运动的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 王玉芝 参加讨论

明治维新是19世纪后半期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它在日本历史上产生极深远的影响,使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明治维新运动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倒幕运动,时间从幕末开港后倒幕运动兴起到戊辰国内战争(1868~1869年)结束为止,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政权问题,即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能够实行资产阶级改革,推进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政府。第二阶段(从1869年开始)是新建立的明治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阶段,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学习和追赶西方,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把日本建成一个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强大军事力量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
    19世纪下半期,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处亚洲东陲、四面环海的日本也受到冲击,面临着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日本作出了“脱亚入欧”的选择,可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推翻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德川幕府。于是在进行维新变革以前,必须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这次倒幕运动由日本历史条件赋予许多特殊性。
    一、倒幕运动打着“尊王”旗帜
    日本倒幕运动之所以打着“尊王”的旗帜,首先是皇权观念在日本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日本的天皇制始于推古女王,至律令时代成为较完整的制度,天皇遂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最高权威。《日本书纪》第24卷记载:“天地生万物,万物之内,人是最灵,最灵之间,圣为人主,是以圣主天皇。”此时已把天皇视为“圣人”,天皇成了神的代言人。他不仅集权,而且还“兼并天下,可使万民”(《日本书纪》第24卷),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集于自己手中,然而日本皇权历经起落,平安朝中期,古代天皇制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摄关政治”与“院政”,到“武家政治”时,天皇制名存实亡,天皇已不作为权力的象征,而作为神性权威的象征而存在。不管日本如何动乱,大名争斗如何激烈,但始终未出现得天下者为王的事。日本人民一直把天皇视为天照大神的子孙,认为天照大神即“天照皇”以“圣德”教给地生的、近乎禽兽的人们“为人之道”,任何地生的人袭击日本国的开国之神“天照皇”的“天统”,就是大逆不道;天威不容。可见天皇制虽然名存实亡,但天皇作为神性权威的象征,在日本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正因为“天皇的概念深深地植于日本的土壤,并对人民的信念具有深远影响”①,所以,就连幕府专权时期,德川历代将军也宣称“忠”于“天皇”;“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也仍然由天皇御封,幕府企图凭籍天皇的传统权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是,幕府将军只是在名义上臣服于天皇,实际上却完全剥夺了天皇的权力。在幕府时期,天皇对政事一律无权过问,1615年,幕府公布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十七条,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法度》明确规定“武家官位”的任命,天皇必须听从幕府的推荐,天皇无权向僧侣封法号、赠紫衣等,只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这种具体用法令的形式限制天皇的权力和行动,在日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就是说德川幕府强调“忠义”之道和“大义名分”之时,自己对待天皇却没有履行君臣上下的“大义”,而是独揽大权,实行专制统治,致使皇权旁落。人民对“血脉中有着天照大神血液”②的天皇深表同情,有一首民谣说:“凤凰生末世,落魄亦甚悲,雉鸡遭野火,被逐无巢归。”人民也十分怨恨对天皇大逆不道的幕府,大隈重信说:“嘉永六年,美使舰至,中外形势俄然一变,渐推移而政权归回天皇”。③人民希望政权归回天皇。
    很明显,在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只能限制和剥夺天皇的权力,但无法消除天皇的神威在日本人民中的影响。幕府将军越要限制天皇的权力,日本人民就越更拥立“天照大神”的子孙天皇。因此,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必然打出“尊王”的旗帜,用以作为联系人民的纽带,“尊王”旗便成为倒幕的有力武器。
    倒幕派打着“尊王”旗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川幕府对内实行专制,对外却是卖国求荣,与欧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丧失许多国家主权,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也就痛恨引狼入室的幕府,反对幕府的斗争不断高涨。就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反对幕府的各种政治势力迅速增长,尤其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大权旁落的天皇和宫廷贵族更加活跃,欲跻进统治核心的行列;反幕府的诸侯们抬出天皇作为反幕力量的后盾,各种倒幕的政治势力日益向天皇靠拢,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与幕府相对抗的政治中心。因此,倒幕派在倒幕斗争中必然打着“尊王”的旗帜。
    再者,自17世纪中期起,日本确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幕藩体制”,幕府为中央集权,各藩大名独立行使各自的权力。在政治上,将军集权至强,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由德川家族世袭担任,将军的政厅——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幕府主要官员是辅佐将军掌管全国政务的“大老”和“老中”,协助老中处理政务的“若年寄”,负责监视“大名”和直属将军的武士——“旗本”和“御家人”的“大目付”,“目付”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以及江户市政的“寺社奉行”、“堪定奉行”和“江户畴奉行”等。此外,幕府不了统治它的直辖领地和隶属于它的重要城市,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政权。但是,在将军集权的同时,大名又分权,这是日本中央集权不完整的表现。江户时代,在将军下分封3270家大名,这些大名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幕府的地方机构,必须服从幕府,效忠将军;另一方面,这些大名是各藩的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形成日本人只知有藩,不知有国的局面,各藩像个独立王国。这种集权与分权的局面只有在幕府力量强大时才能稳定。然而在江户幕府末期,幕府势力衰弱,西南诸藩崛起,开始实行大割据政策,萨长联合成倒幕力量。这种集权与分权政体无形中形成了政权更替的机制,在这种政体更替之时,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共同的新权威,这个新权威就是天皇。倒幕派打着“尊王”的旗帜,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们既可以利用天皇之名号召和调动反幕势力,又可以挟天皇以令各藩大名,在整个讨幕战争中,“尊王”旗帜发挥了巨大作用,剥夺幕府权力的政变,讨幕战争,追击德川庆喜,平定旧幕臣叛乱等都是在天皇名义下进行的,以至于后来明治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改革措施,也都是以天皇名义颁布的,可见天皇成了倒幕运动和维新变革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