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日本倒幕运动的特点(2)
二、武装斗争是倒幕运动的主要形式 “安政大狱”使倒幕派认识到,只有用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才能救亡图存。倒幕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从失败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今日之幕府诸侯,皆为醉人,无扶持之术,非草莽崛起之人无所望矣”。④为了还击幕府对倒幕派的镇压,1860年3月24日,水户和萨摩两藩的浪人在江户城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开始用武力对付幕府。“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事变”后,长州、萨摩两藩在倒幕派下级武士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领导下进行“割据倒幕”。为了推翻幕府统治,1866年3月7日,萨长两藩结成了相互支援的讨幕同盟。与此同时,幕府也在不惜一切代价换取法国的支持,对萨、长两藩展开进攻。6月7日,幕府发动第二次讨伐长州藩的战争,这是倒幕势力与幕府反动势力之间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国内战争的序幕。结果,长州藩取得了反幕府武装斗争的胜利。这是“在全国舞台上胜利的先声”。⑤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倒幕派,萨、长两藩倒幕派武士密商结成打倒幕府的军事攻守同盟,并就此进行了周密策划。1867年10月15日,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人研究了出兵讨幕和“夺玉”的问题,他们决定“一旦有变,奉护禁阙实为重要之事,最担心玉被夺走而无法行事”,为了“夺玉”而“决心拼死力”。⑥于是萨、长两藩缔结了出兵协定,艺州藩也在第二天参加签订了举兵讨幕协定。11月8日,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人得到了讨幕密诏,密诏中文词激烈:“不过此贼何以上谢先帝之神灵,下报万民之深仇耶。”⑦接着,倒幕派以武力为后盾,于1868年1月3日发动了“王政复古”政变,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设立总裁、议定、参与三个官职的天皇政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但是,当时拥有万余兵力的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拒不承认京都天皇政府,并急于反扑。1月26日,悍然统率大军从大阪出发,向京都新政权进攻。以萨、长两藩为中心的新政府军队早有周密部署,立即迎战,在伏见、鸟羽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伏见、鸟羽一战打响了日本近代史上大规模国内战争(戊辰战争)的第一枪,从此,倒幕运动进入了暴力夺权的最后阶段。戊辰战争持续一年零五个月。1869年6月27日, 据守五梭郭的幕府军开城投降,戊辰国内战争以新政府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讨幕军终于以武力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德川幕府,为新政府的维新变法扫清了道路。 三、下级武士是倒幕运动的主力 在封建社会中,日本实行的是等级制;把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其中士是统治阶级。这个统治阶级内又层层分封,江户时分为二十多个等级,较低的一级是作战赤脚的足轻。下级武士经济不独立,他们没有领地,靠幕府、大名分发的禄米为生。经济决定政治,尽管武士属统治阶级,但其地位也是由经济决定的。幕府末年,全体武士的年平均收入为禄米35石以下,和农民生活水平相当,其中少数中级武士——旗本、御家人、各藩权门武士年均收入为100石,相当于富农的收入,而下级武士的生活水平有的还比不上普通农民,年平均收入仅15石。由此可见,中下级武士的经济地位却与一般农民差不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欧美列强的入侵,封建制度陷入深刻危机,武士阶级也发生了大分化。由于幕府和各藩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大名常常停发或削减下级武士的俸禄,使下级武士生活水平下降,而有些武士被主人裁减,成为浪人,失去生活来源,贫困潦倒。德川幕府后期,浪人不断增加。《世事见闻录》中说到:“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贫困。尤其是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贫苦之极。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其中还有他们祖先在战场上拼命时所用的刀剑,将军的赏赐物,也被送进当铺,或是出卖求现。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⑧生活水平的下降,引起下级武士对现状的极大不满,“当时已不给诸侯家臣以全禄,武士也就恨主如仇了”。⑨一部分下级武士铤而走险。1837年2月,武士大盐平八郎领导浪人起义。 另一部分下级武士在生活逼迫下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行医、设塾,逐渐资产阶级化。据大岛昭《仙台藩下级藩士的手工业化》一文所作的研究,在仙台藩“几乎全部下级武士都兼营手工业”,佐久间象山也提到从事手工业者“武家之中过半数矣”。⑩商行中,据十九世纪初《江户保甲长条例》所载的商行250家中,出身武士浪人的达48家;还有少数上升为批发行资本家,有13家“足轻”经营的批发行,他们支配着60家左右的武士从事捻绳工作,同时还在家中雇佣工匠从事裁纸工作。(11)一些下级武士为了谋生,宁愿放弃族籍,成为无主浪人,从事设塾教书、行医、写作等自由职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受兰学的影响,向往西方近代文明,逐渐产生了改革现状的要求。从这些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武士阶级发生了激烈的分化。 在封建危机、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下级武士阶层反响最强烈,他们是倒幕、救亡图存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从18世纪开始,武士就开始关心日本的存亡,渡边华山著《慎机论》分析欧洲列强强盛的原因,呼吁日本要迎头赶上,不然则成为“路上之遗肉”。19世纪的下级武士正志斋、佐久间象山等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到吉田松阴时发展为倒幕维新思想。吉田松阴是长州藩浪人,为了录求救国之道,除了出游外藩结交名贤人士之外,还倾全部心血于“松下村塾”,用满腔的爱国热忱教育前来求学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后来都成了爱国志士,高杉晋作,久坂玄瑞被称为“松阴门下的双壁”;八江九一、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品川弥二郎、野村和作、木户孝允、前原一诚、山田显义等下级武士都成了讨幕派领袖。吉田松阴被害后,他的学生们积极传播倒幕维新思想,并在各藩进行政治活动,高杉晋作、木户孝允领导倒幕派掌握了长州藩的实权;大久保利通、五代友厚等在萨摩藩掌握实权而实行“割据倒幕”;豪商出身的下级武士坂本龙马四方奔走,促成萨、长两藩走上联合,建立以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倒幕军事同盟。 下级武士不仅是倒幕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而且是倒幕的主力军。这是由日本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日本自丰臣秀吉以来就实行士农分裂政策,专门培养一批世代为兵的武士,并且在生活中只有武士有佩刀权。这样,武士不仅垄断文化,同时还是一个尚武的阶级,有较丰富的军事经验。幕末的下级武士一方面宣传“倒幕维新”思想,一方面积极进行武装倒幕。1860年3月24日,水萨两藩浪人刺杀卖国奸臣井伊直弼。以后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的草莽队伍——奇兵队,也是由浪人组成。鸟羽、伏见之战后,相乐总三组织的讨幕军先锋队也是由浪人组成的。而日本的一般百姓只是以支持者的姿态出现,因为一些富农豪商也都武士化,加入了下级武士的行列,所以日本的倒幕运动和维新都是以下级武士为主力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