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大陆隐没数十年后重新兴起。近年来,它更以异军突起之势,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国学热、读经热使人们在重温、感叹传统文化魅力之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这个泱泱大国走向现代化的漫长征程中,历史悠久而又背负沉重、博大精深而又精糟并存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现代的羁绊与累赘,还是纠现代化之偏的救世良方?在应对商品大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中,传统文化已是明日黄花,还是会梅开二度,指引我们从现代化的迷失中回归精神家园?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的主张,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这种极端取向在社会上引起了某些思想混乱,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也有害无益。因此,正确认识与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引导其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拟在分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征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文化保守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服膺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某些外来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的主张或思想倾向;后者则单指当代新儒家而言。本文所论是广义的文化保守主义。国学研究与出版热、传统文化复兴热、读经热、祭祀热(祭孔、祭轩辕等),以及大陆新儒家的崛起,《学人》、《东方》、《原道》、中国儒教网、儒家中国网等具有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刊物与网站的创办,文史领域“告别革命”的言说、对农业文明的颂赞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等等,无不显示出一批文化界人士的自觉表达和文化保守主义对一般公众的、响。这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即传播迅速、影响力巨大。 据统计,以倡导“儒家情怀、儒学理念、儒教事业”为宗旨的《原道》网站(http://www.yuandao.com/)最高在线人数达到54,046人(2008-4-19 6:00),平时的访问量也在千人左右。与此同时,文化保守主义在国家政治层面的影响也正在显露。2006年3月“两会”期间,一部分政协委员建议重树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主张将四书五经列入中小学教育和公务员考试的范围。特别是“建议以孔诞为教师节”的提案,得到40多位政协委员的联名签署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成为一个“挤破头的提案”。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书籍、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电视、电脑网络、光盘等电子传媒方式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由书斋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文化保守主义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互动更为有力。据笔者有限的统计,具有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网站与论坛至少有三十多个,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原道、中国儒教、孔子2000、当代儒学、儒家中国、儒教复兴论坛、乌有之乡、中国儒学、中国国学等。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倡导者不仅在理论上反复阐明和宣传文化保守主义,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灌注到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去,为民众践行提供途径。文化保守主义者除在文化观的探讨中标明自己的主张外,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予以落实。在政治哲学领域,他们提出了一套政治儒学的主张;在社会生活中,规模宏大的祭拜大典、绵延不绝的国学热无不有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尤其在教育领域,文化保守主义者开展了从儿童读经、书院讲学到推动建立大学国学班、国学院、国学专业等多种教育活动。“这一向下的开展,立基于现实生活的开展,使得今天的文化保守主义直接切入到中国人当下最为关注的政治问题、人生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与社会生活、与广大民众有了直接的联系,从而促成和推动了时下的读经热、儒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产生了比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保守主义要大得多的影响”[1]。可以说,包括大陆新儒家在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再不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一介书生,而是既坐而论道,又起而救世的行动者。 这种积极践行的特点在读经热中更被推向极致。蒋庆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中指出,怀胎母亲有选择地诵读或反复聆听《诵本》,可以使胎儿“对圣贤及经典产生亲和力与仰慕心,出生后诵读圣贤经典无难矣”。他还强调:“从经典发出的声音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其感人化人至巨至深,所以在生命形成的初期尤其需要经典的熏习与护持”。[2](p7)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流派的复杂性。凡是以某种形式认同、欣赏和肯定传统文化者,都可能被指认为文化保守主义。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张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构建新文化者固然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埋头国学研究和整理的学者也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称号;维护民族文化,对抗西方话语霸权者是文化保守主义;肯定“中国价值”、“亚洲价值”,主张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者也是文化保守主义;批判激进主义和启蒙理性3,要求“话语转换”、“告别革命”者是文化保守主义;要求以儒教为国教或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文化保守主义。因此,这一思潮所包容的群体极广,其中的思想流派、思想主张也极复杂。这就提醒我们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笼统地否定或肯定。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出现的人的异化、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意义迷失、传统文化式微等现象的历史性反应。在西方,它并不被视为一种守旧反动的思潮,而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文化纲领。文化保守主义既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优长,也认识到它的流弊,既熟知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其设想。他们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的改造转换,以为建设新文化的根基。这一基本的趋向决定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的软实力4具有重要意义。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今世界,文化都是一个民族或种族的标识。亨廷顿曾指出,对于人类和民族来说,文化的差异是最本质的差异。如果说政治、经济回答了“你是怎样的人”,而文化回答的则是“你是谁”。因此,一个抛却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就像一个迷失自我的人,不知来自何处、去向何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扩张也日益强劲,西方文化软实力销蚀非西方文化的现象正日益彰显。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承继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秉持民族立场和中国文化本位,以世界眼光思考与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多元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曾一度泛起,文化保守主义对此进行了有力的纠偏和制衡,并努力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构建民族历史记忆的主体,而历史记忆是民族凝聚和生存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历经王朝更替、国家兴衰和内忧外患仍然团结一体、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文化保守主义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转换,对潜在的文化存续危机有深沉的忧患意识。这有利于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有助于凝聚华夏子孙、凝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从而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需求。 其次,文化保守主义所带动的国学研究与传播热潮,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大众文化的流行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削弱了主流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准绳衡量现实问题,较多地关注个人,忽视集体和社会。一部分民众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享乐主义、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等倾向滋长。这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信仰迷失的表现。文化保守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助于重塑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理念。因为从本质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人伦文化,它从人的社会性出发高度重视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及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传统文化中的“尚和”、“慎独”、“知耻”、“仁孝信”、“重义轻利”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个人修养命题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对救治前述社会问题,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化保守主义“体现着人们在一定历史进步观念基础上的一种成熟欲望和守衡要求;它是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现代人文危机的一种必要方式;也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建构新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可以弥补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缺失”。[6] 再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现代化诸问题,特别是其负面影响,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人类对科技的滥用和工具理性的猖獗,也使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凸显。人面临价值失落、精神迷失和信仰迷茫等困局。在对现代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中,形成了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固然有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但也有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产物,它通过纠现代化之偏,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制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文化保守主义不是反对发展和进步,而是反对盲目发展和意义迷失”。[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