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之称,分别见于殷、周、春秋之时,但连称则始于战国。如《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秦汉以后,宰相制度确立,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历代统治事务中发挥了仅次于君主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宰相设置的必要性 所谓宰相,在中国古代除辽朝外一直不是正式官名,而只是约定俗成的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一个或数个经过精选、富有统治经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的大臣。如汉代的三公,魏晋南北朝的尚书令、仆射,唐宋的同平章事等。 为什么要设置宰相?这是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所决定的。在这一制度下:1.君主独断一切,而政务复杂,且千变万化,没有宰相“助理万机”,很难保证统治质量。唐太宗便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于)_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卷1)2.君位世袭,无法选择。开国君主虽有治国才干,而世袭子孙一般说多是中才、下才(如唐代君主共21,除太宗、武则天、玄宗,均中、下之才;明代君主共16,除太祖、成祖,亦无一非中、下之才,皆其例);有的继位时还是孩童或婴儿,白难有效处理政务,从这一角度言,也不得不有宰相辅佐,甚至委以决策权。《三国志·诸葛亮传》:蜀国后主无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宰相)亮”,即其著例。当然,有时宰相没有选好,德才不胜任,但宰相是可以随时更换、另用高明的,这样便可弥补君位世系无法选择的缺陷。3.君主是终身制。即使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到了老年,也难免精力衰退,甚或厌倦万机,从而需要宰相承担更多政务。 宰相对国家、君主的重要性,前人多有论断。如“乾坤以阴阳化成,后王以辅弼兴理(治)”(《唐大诏令集》卷44“张说同三品制”);甚至“国之安危,寄于宰辅”(《苏东坡集》内制集卷7“赐……范纯仁……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