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排洪防灾解析与借鉴(2)
二 古人不仅重视城市排水设施的修建和疏导,而且设有管理城池沟洫的专职官员,以强化管理。我国历代水官专职负责管理水利与工程事宜,而城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护,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但各朝水官称呼不同,职能亦有差异。据《续汉书·百官志》,汉朝设有司空,汉代将疏通城市沟渠作为水官的工作之一,甚至还与政绩考核直接关联。而太常、少府、大司农也都有都水属官,其中隶属太常的水官负责京畿地区和皇家园囿。唐朝设工部,有尚书_人。下有“工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又有“水部郎中、员外郎各_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槽、碾硙之事”。北宋初年,“水部判司事-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川渎、陂池、沟洫河渠之政,国朝初隶三司河渠案,后领于水监,本司无所掌”。其都水监的职能主要是防洪、防汛管理。元代都水监主要职能也是防洪和管理运河,驻外的河渠司则参与地方水利工程建设。明代除黄河、运河的防洪外,其他的水利事务均归地方,工部的主要责任是督导:“凡诸水要会,遣京朝官专理以督有司。”其工部的建制和职能为清代所继承。清工部设都水清吏司,握有工程款稽核、估销的大权,凡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渡船等工程经费,以及河防官兵俸饷、皇差均在稽核估销之列。 三 古人在城市排水管理方面都做了_一定的工作,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财富。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三个方面给今人以特别的启示: (一)面对水患洪灾,各级官员要率先垂范、勇于担责 每当水患洪灾肆虐之时,各级官员能够做到亲临现场,直接指挥,都会有效促进救灾工作的开展。在这方面,古人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体现了惠民爱民的优良传统。西汉元封年间,汉武帝亲自指挥黄河堵口工程,“沉白马玉璧于河”,命令随行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参加施工劳动,最终制服洪水,梁、楚之地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而且汉武帝还亲自创作了著名的《瓠子歌》二首。在地方官员方面也不乏先例,如南朝宋元嘉十三年,会稽发生大水灾,“余杭高堤崩溃,洪流迅激,势不可量”,钱塘县令刘真道、余杭县令刘道锡“躬率吏民,亲执板筑,塘既还立,县邑或全”。 当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宋代官员的积极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苏轼和程颢。宋神宗熙宁十年七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洪水“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夺泗入淮,包围徐州城。苏轼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及时安定民心,组织当地百姓奋勇抗洪。正如明代诗人吴宽《赋黄鹤楼送李贞伯》所赞誉的那样:“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从这次抗洪至明天启四年的五百余年间,徐卅I虽水患不断,然终有长堤为屏,一直安然无恙。苏轼还曾亲自指导、指挥疏浚运河,开浚西湖。茅山河、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江潮带的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每隔三五年就需要开浚一次,既妨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已久。苏轼“率僚吏亲验视”,组织人员花半年时间整治二河,使“江潮不复人市”。苏轼还大力疏浚西湖,采用一举两得的办法: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堤上两旁种植杨柳。为了日后能及时疏浚西湖,苏轼还建立“开湖司”,具体负责西湖的整治和疏浚。由于苏轼在杭州有德于民,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长堤称作“苏公堤”。 程颢在澶州为官时,也曾经成功地处置了曹村的决堤事件。当时曹村埽河堤决口,如果曹村决口堵不住的话,洪水就会灌向京城开封。程颢受命全权指挥那里的抗洪士卒,“立走决所,激谕士卒”。“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程颢不顾困难,让善于游泳的士卒,衔细绳索泅渡到对岸,再引大绳把众人渡过去。经过数昼夜的奋战,终于堵住缺口,使京城免于水灾。这些都值得今人好好学习。 (二)未雨绸缪,提早做好城内河渠的疏通工作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记载:“每遇春时,官差人夫监淘在城渠。”据此可知,宋代市政管理者在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已经安排好有关人员前往各处,督促人们做好疏通河道、防止发生内涝的各项准备工作。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写有《积雨》一诗,其中提到:“京师值积雨,浮淖皆满城。况当淘决时,左右罗深坑。”古人的这些举动,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切不可等水患洪灾发生了,再临时处置,就会错过最佳时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