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法国革命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迷信。 马克思从来是反对个人迷信的。早在1842年四月就说过:“这些人怀疑整个人类,却把个别人物神圣化。他们描绘出人类的天性的可怕现象,同时却要求我们拜倒在个别特权人物的神圣形象面前。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⑩但是,马克思同样知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经形成的、历史沿袭下来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创造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由于社会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巨大的反作用,所以,在本书中,马克思是予以充分的注意的。当时的迷信大体有三:一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迷信一些人物、幻想、观念和方案,醉心于一些教条的实验;二是,以农民为代表的,迷信拿破仑,以为这样一个名字,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光荣;三是,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议会迷”,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三种迷信,虽然性质极不相同,但归根结底,却构成了革命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所以,马克思在本书中,都无情地鞭挞了它们,并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身的任务的”,它“只能从未来吸取自己的诗情”,“要让死者去埋葬他们自己的死者”(11)。而当法国人民有所觉悟的时候,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第二版的序言中写道:“沙尔腊斯上校在他论1815年远征的著作中,开始了对崇拜拿破仑偶象的攻击。从那时起,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法国的出版物借助历史研究、批评、讽刺和诙谐等等武器彻底打破了关于拿破仑的奇谈。在法国境外,这个一反传统的民众信仰的激烈转变,这个巨大的精神革命,很少使人注意,更不大为人所理解。”把反对偶象崇拜,誉为“巨大的精神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对思想解放所持的态度,也是一个十分精湛的唯物史观的见解,同时也是本书从序言到第七章贯彻的一条红线,并和工农联盟、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列的三大结论之一。可以认为,这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两个决裂”的思想,经过革命实践之后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至于本书关于历史进程的辩证法,关于政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关于“官僚政治不过是中央集权制还受其对立物即封建制度累赘时的低级和粗糙形态”(12)等等的深刻思想,因为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论及了。总之,我们说这本书是一座理论的宝库,是毫不夸张的。它不但对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夺取政权后的无产阶级也丝毫没有减弱它的耀眼的光芒! 注释: ①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3-46页。 ②《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188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2页。 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99、608页。 ④《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6页。 ⑤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29页。 ⑥同上,第632页。 ⑦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96页。 ⑧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8页。 ⑨马克思:《揭露科伧共产党人案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465页。 ⑩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辨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0页。 (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6页。 (12)同上,第69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