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个根本动力--生产力运动的跳跃式前进 20世纪的历史巨变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幕幕场景。什么是历史巨变的根本动力呢?对比,答案并不一致。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虽然是以经济为基础观察和研究20世纪的历史运动和历史事件的,但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及其背后的剥削关系和不平等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出发来研究问题的,认为社会革命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的更迭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往往忽视从生产力的角度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来研究问题。然而,整个20世纪的历史巨变表明,正是几次科学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的跳跃式前进,带动经济--政治--社会的巨大变革。正是生产力的前进运动才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初始的、根本的动力。 试论证之: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科技进步所带动的现代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世界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活的一体化大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在相对孤立、封闭、隔绝状态中独立发展的局面被彻底地打破了。这一历史进程发端于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与产业革命,而到了19世纪末由于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而有了加速发展。随着商品生产的丰富和扩展,以机车、汽车、远洋船舶为标志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和网络化,以电话、电报为先导的通讯设备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发育成长、世界贸易的飞速增长、世界分工的最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国际化,形成了全球性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国际体系中,统治世界的先进工业国与被侵略、受奴役的非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和鸿沟迅速扩大,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沦为列强的附庸,边缘化和依附化日益深重。整个世界在经济上联成一个整体,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都突破了狭隘的地域藩篱而融成一体,这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所。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凭借其先进生产力强大起来的帝国主义列强挟其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地狼奔豕突,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领土扩张,大举侵占和奴役弱小落后国家,狂潮般瓜分了世界。与此同时,列强又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把亚、非、拉美纳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潮流。需要指出的是,后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世纪前期,由于19世纪末的三大发明--电能、汽车、电话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更由于众多门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工业化--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石油工业、重化学工业异军突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政治面貌的改观。具体来说,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具有后发优势的美国后来居上,把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远远甩在后面,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也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德国得以迅猛崛起和日本得以日益强盛,从而改变了欧洲和远东的力量均衡。随着各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进而两次把世界推向了大战的深渊。也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过程中,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凭借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30年代一举完成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为在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战后苏联力量和影响的增强和世界进入美苏两极格局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速度加快了,作用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更强了,最终导致了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具体地说,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率先发展起来,然后扩大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以电子工业以及核能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并使重新崛起的联邦德国和日本与美国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苏联、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进展,为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和与西方竞争和对峙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是在这股浪潮波及下,亚、非、拉美一批民族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有了可观的进展,不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而且为与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最后埋葬殖民主义创造了客观前提。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运动跳跃式的前进,加快了各类国家实力的消长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强劲发展和实力增长,使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扩大了南北方、东西方之间前一时期已缩小了的发展差距与鸿沟,从而使南北关系更加复杂化,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苏东剧变的进程。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所以发生,固然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但作为终极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在于苏东国家生产力发展滞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败北。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乃至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则是其外在表现。这是20世纪历史巨变中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当前,方兴未艾的以微电子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过渡到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将随之突变,进而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迄今难以想象的大变革。与此同时,也将使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类本身的认识和理论随之发生根本性的突破。 由此可知,20世纪历史巨变的种种事实表明,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动力,其中主要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副产品--制度的改革和更新,以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开展的以反帝反殖反霸为中心内容,以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加速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民族民主运动;又有作为终极决定性因素的生产力运动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力量,必然融合和组成为一个总的“合力”,20世纪的历史巨变就是在生产力和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合力”推动下出现的。但是,“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7页。)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表明,马恩的论述是十分睿智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运动即经济运动是20世纪历史巨变最有决定性的、根本的动力。如果我们忽视这个根本动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20世纪历史巨变的全方位图景,也无法科学地阐释社会制度嬗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讲,在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时,当西方发达国家已向智能机具、质量生产、精干体制等“后工业社会”或“前信息社会”进发,如果我们思维滞后、反应迟钝、忽视上述根本动力,不加倍努力赶超而满足于“四化”目标初步实现、“小康”生活已有保障而固步自封,就会赶不上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鉴于此,确立生产力运动的跳跃式前进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此其时矣!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也包含有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