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唐代“竹马”风俗考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 李晖 参加讨论

西晋初年,原东吴大司马诸葛靓,在吴亡之后,因其父为晋太祖所杀,誓不归晋,不接受晋朝官职。晋武帝司马炎,借从小与诸葛靓是“竹马”朋友,叔母(琅邪王司马伷妻)又是诸葛靓的亲姐,决定利用这些关系与诸葛靓见面:
    “诸葛靓,后入晋……屡召不起。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因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太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靓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4]
    作为皇帝的司马炎,希望用儿童时的“竹马之好”的回忆,换取政治上的和解,达到对方对其政权的支持。这种运用,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
    东晋时,殷浩与桓温是自小“共骑竹马”的好友,成人后又是朝廷中一对重臣。然桓温恃功自傲,轻视殷浩,殷浩又不服他。会稽王(即后来的简文帝)辅政时,见时任扬州刺史的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即“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政,欲抗桓温”,[5]更激化了殷、 温两人矛盾。以致殷浩最终在桓温的攻击下,被皇帝贬废为庶人。面对儿时朋友的恶境,温桓却是这样对待殷浩:
    “至是(殷浩贬废为庶人),桓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殷)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殷)浩辄取之,(其)故当出我下也。”[6]
    这里的“弃去”、“取之”,是说桓温已经不“骑竹马”了,而殷浩还在玩这种儿童游戏。桓温以此来说明自己成熟较早,故殷浩应“当出我下”。这种以儿童时期骑竹马时间的长短,来论一个人成熟的早迟,进而来判断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得与失。这在历史上,桓温当属首例。
    南北朝时期,儿童们在“竹马”游戏中,模仿成人战场指挥,较之晋时的陶谦更有进步。北周时的李远,就是这方面能手。他“幼时尝与群儿为(竹马)战斗之戏,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召使更戏,群儿惧而散走,(李)远持杖叱之,复为向势,意气雄壮,殆甚于前。”[7]
    大概由于“竹马”是“用竹竿子放在胯下作马,来回奔跑,乘骑为戏”[8],材料取之容易,行动来去自如,为儿童乐而行之。 在山野平民中,儿童乐行此戏;即使朝廷中的皇室、贵族,如上文中所述的陶谦、桓温、殷浩、晋武帝,少儿时,也无不乐游“竹马”。正由于全社会儿童对此的热往,也就自然而然地、约定俗成地对“竹马”游戏的年龄,形成一个规范。正如晋人张华《博物志》中所云:
    “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唐代以前,“竹马”之戏曾广为流传,历史文献里屡有记载,但是,以诗歌记录、描绘、称颂“竹马”之戏的,则开始于唐代。
    三、唐代开始了“竹马”入诗的新纪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帝国。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此“昌盛”之中,就有娱乐文化。娱乐文化“昌盛”于各个阶级、各个阶层,而且因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行业,娱乐的形式也不同。唐太宗曾就此事这样说过:“土城竹马,儿童乐也。金翠纨绮,妇人乐也。贸迁有无,商贾乐也。高官厚秩,士夫乐也。战前无敌,将帅乐也。四海宁一,帝王乐也”[9]儿童之乐的“竹马”,竟上了天子的御言。 文人墨客们也纷纷把笔端伸向了“竹马”,生动地描绘起普通的儿童游戏,从而开创了竹马“走”入诗坛的历史。
    除李白《长干行》诗中“竹马”写得精彩外,诗人李贺《唐儿诗》中的“竹马”,写得也是风趣有加:
    头玉硗硗眉剑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睐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记作歌人姓李。
    从“眼大心雄”的唐儿“竹马”里,可窥探出这样的两点史实;一是“竹马”不仅在平民儿童间,即使贵戚子弟中同样盛行,这位“唐儿”,是邠国公黄裳的儿子,黄夫人则是唐朝公主;二是此时的“竹马”之戏的“马”,用的是带绿叶的青竹竿。
    白居易是写“竹马”最多的唐代诗人。先看他的《赠楚州郭使君》: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
    当家美事堆在身,何啻林宗与细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