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唐代的母训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 傅永聚/马林涛 参加讨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感人肺腑的《游子吟》唱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慈母赞歌的最强音!在诗人心目中,母亲的慈爱就是春天的太阳,普照万物。这里的“慈母”不仅包括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而且还包括对孩子的训教,在家庭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沉的文化意蕴。这种文化可称之为“母训文化”。
    
    唐代母亲训诫子女,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父在,母具美仪令德,负训诲之责;二是子弟幼年丧父,寡母独自支撑家庭,抚育孤子成才,即所谓“寡母抚孤”。
    1.父亲健在时的母训
    父亲健在时的家庭实行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统治。开元二十五年《户令》明文规定:“诸户主皆以家长为之。”(注:《通典》卷7 《丁中》。)家长或户主均为男子无疑。这一特点对家庭的文化、教育与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单就教育功能来说,无疑也是以父亲为主了,“子不教,父之过”即是注解。不过在此前提下,母亲拥有的训诲之权依然在起作用。事实上,在唐代,母教子的现象颇为普遍,此类例子史不绝书,俯拾即是,兹姑举数例说明之:
    采取激励措施教子读书者有之:“(赵彦昭父)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河西人物志》十卷。”(注:《旧唐书》卷92,卷 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 )母亲的激励教育竟成为赵武孟人生的转折点!唐代天平节度使柳仲郢母韩氏的劝学方法更是别具一格:“常苦粉参黄连,和以熊胆,以授诸子,每夜读书,使噙之以止睡。”(注:司马光:《家范》卷3《母》。)
    教子居家孝谨者有之:“(萧俯)家行尤孝,母韦氏贤明有礼,理家甚严。俯虽为宰相,侍母左右,不异褐衣时。”(注:《旧唐书》卷92,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 卷97,卷177。)
    教子居官“修身洁己”者有之:(崔玄)母卢氏常诫之曰:“吾见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驭云:‘儿子从宦者,有人来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赀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恶消息。’吾常重此言,以为确论。比见亲表中仕宦者,多将钱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悦,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必是禄俸余资,诚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纵无大咎,独不内愧于心?孟母(当为晋代陶侃母)不受鱼鲊之馈,盖为此也。汝今坐食禄俸,荣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虽日杀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又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特宣修身洁己,勿累吾此意也。”玄 “遵奉母氏教诫,以清谨见称。”(注:《旧唐书》卷92,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
    教子“尽忠爱国”者有之:“唐相李义府专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注:司马光:《家范》卷3《母》。)
    2.寡母抚孤
    在绚烂多彩的唐代母训文化中,“寡母抚孤”倍加引人注目。年轻守寡的母亲面对残缺的家庭,不怨天,不忧人;把希望寄托在幼小的下一代身上,凭藉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含辛茹苦把子女抚育成人、培养成材。这些女性往往有极强的家庭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唐武宗时尚书李景让的母亲郑氏以自己的身教言传来培养三位幼子成才的事迹就非常典型:“李尚书景让少孤,母夫人性严明。居东都。诸子尚幼,家贫无资。训励诸子。言动以礼。时霖雨久,宅墙夜溃,僮仆修筑,忽见一船槽,实之以钱。婢仆等来告,夫人谓僮仆曰:‘吾闻不勤而获,犹为之灾;士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若天实以先君余庆,悯及未亡人,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此未敢取。’乃令闭如故。”(注:王谠:《唐语林》卷7《补遗》。)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 一位陷入贫穷的寡母在抚育三个孤儿时,面对一笔意外之财竟毫不动心,她所追求的是诸子“学问成立”。这一举动对其子真善美心灵的塑造有着强烈的作用。日后,三子果皆进士擢第,位至方镇,以“清白”著称于世。
    这些母亲往往性格刚强,深明大义,不仅在孤子年幼时悉心调教,而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后,依然对他们施加有益的影响,唐宪宗朝董昌龄少孤,受训于母。累事吴少诚、少阳,至元济时,为吴房令。杨氏潜诫曰:‘逆顺之理,成败可知,汝宜图之。’昌龄志未果,元济又署为郾城令。杨氏复诫曰:‘逆党欺天,天所不福。汝当速降,无以前败为虑,无以老母为念。汝为忠臣,吾虽殁无恨矣。’及王师逼郾城,昌龄乃以城降,且说贼将邓怀金归款于季光颜。宪宗闻之喜,急召昌龄至阙,真授郾城令,兼监察御史,仍赐绯鱼。昌龄泣谢曰:‘此皆老母之训,’宪宗嗟叹良久。”(注:《旧唐书》卷92,卷172, 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
    这些母亲往往自身既有高尚的操守,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如淑德郡主做诗教子:“我本世胃深宫质,下嫁祝门妇道执。汝父从戎干戈戡,命我避难江南入。下抚双郎时训饬,上侍老祖年九十。念汝生父丧原隰,生死茫茫不相及。人生励志应早立,汝宜经史勤时习。莫负我身亲炊汲,汝父汝祖各饮泣。”(注: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80页。)淑德郡主作为一位母亲,在丈夫丧命后,能不畏艰辛,教育儿子及早立志,勤习经史。诗作感情深挚,语重心长,读来令人感动。又如薛播伯父薛元暖妻林氏,为丹阳太守林洋之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属文,所为篇章,时人多讽咏之。元暖卒后,其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及播兄据、摠并早孤幼,悉为林氏所训导,以至成立,咸致文学之名。开元、天宝中二十年间,彦辅、据等七人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注:《旧唐书》卷92,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
    正因为这些母亲贤明有礼、博学多识,所以即使家庭贫困,孤子无法就学,但经过其母躬自教授,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才。博通古今的大儒孔若思幼时丧父,长大后以“学行知名”,实得益于其母褚氏的“亲自教训”(注:《旧唐书》卷92,卷172,卷91,卷193,卷146 ,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杨凭少孤,“长善文辞, 与弟凝、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亦是其母“训导有方”的结果(注:《新唐书》卷160。)。 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的成才更是离不开其母的辛勤培育,史称“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十五两经擢第,二十四调判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以后,元稹官至宰相。罢相后,元稹曾为《自叙》表上朝廷,追述幼年时的贫困生活和寡母对他的苦心培育:“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年十有五,得明经出身,由是苦心为文,夙夜强学。”(注:《旧唐书》卷92 , 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还有另一位著名文学家李绅,即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李绅六岁而孤,“母卢,躬授之学”(注:《新唐书》卷181。)。元和初,登进士第。
    欧阳通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儿子,他早年丧父,母亲徐氏为使儿子继承家学,常教子学习书法。然徐氏毕竟不是书法家,无法深入教子学书,只能引导儿子自己去钻研。如何引导呢?徐氏想出了一条妙计,她拿钱遣欧阳通到市场上去购买其父的遗墨。当时欧阳询所写的书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人们争相购买、模仿。欧阳通在市场上亲眼看到其父墨宝如此受欢迎,深受感动,回家后“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 ”(注:《新唐书》卷198。)另一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亦是幼年丧父,“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孝亲。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他不仅书法名重于时,而且品格方正,临危不苟,同样名垂青史(注:《新唐书》卷153。)。
    此外,还有玄宗时宰相张说(注:《旧唐书》卷92,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 宣宗时宰相毕缄(注:《旧唐书》卷92,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 上, 卷166,卷97,卷177。)、懿宗时宰相杨收(注:《旧唐书》卷92 , 卷172,卷91,卷193,卷146,卷190上,卷166,卷97,卷177。)等,均幼年丧父,在寡母教导下长大成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