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李成瑞接受《国企》访谈:唯有赤子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企》 赵春凌 参加讨论

入党70多年,李成瑞从来没有动摇过当初的信仰。他一再说:“遇见了共产党,找到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踏入李成瑞老人的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的书。从马列著作到毛、邓文集,从农业税工作、经济工作到统计工作,从他撰写和主编的专著到论文期刊,从古典诗词到文学书籍……
    或许,这些就是李成瑞奋斗多年的见证:
    他是战士,15岁就投身敌后抗战队伍,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经济学家,曾官至国家统计局局长,1986年当选为国际统计学会副主席,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他是诗人,长于现实主义风格的古体诗。所作诗词曾获得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诗集《流云集》获得燕赵诗词协会“国风奖”;
    他还是革命者,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仍然一如既往地以继续革命的姿态,为曾经庄严宣誓的信仰摇旗呐喊。
    战士、诗人、学者、革命者,每一个身份,都代表着过往的一段光辉岁月。然而,面对我们的采访,九旬高龄的李成瑞最先提及的却是:“我是个左派,也就是毛派。”
    多少战友墓草深
    李成瑞祖籍河北唐县。1937年冬,15岁的李成瑞参加了敌后抗战。次年2月20日,日寇在他的家乡淑闾村烧毁了300多间房屋,并残酷地杀害了150多名村民。李成瑞从密集的弹雨中逃了出来,侥幸躲过一劫。之后到晋察冀边区政府从事宣传工作。尽管年龄不大,但动员新兵、组织农会、为部队征粮……样样都冲在前头。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李成瑞的父亲李登魁原为小学教师,危急时刻受命担任本村村长。在党的领导下,白天与鬼子汉奸周旋,夜晚发动群众支援八路军,可谓是“脑袋掖在腰里干革命”。1942年冬,李登魁被日寇逮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50年后,已经离休的李成瑞用诗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谁料离家方四载,慈父碧血染长天。国恨家仇岂敢忘,孜孜奋斗五十年……欲报忠魂何处觅,惟有白云明月间!”
    他的父亲李登魁是烈士,李成瑞和叔叔李冷也是抗战时期的优秀干部,这样的革命家庭,在新中国解放前夕,有幸与毛主席结下了缘份。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因为李成瑞的家庭政治上可靠,负责行程安全的中央保卫局安排毛主席途中留宿在李成瑞家。当天晚上,毛主席住在北屋,在门板支起的桌子上彻夜工作到天亮。这段经历,让李成瑞深感幸福与自豪。但在80岁以前,他从未向别人提起。
    新中国诞生后,李成瑞一头扎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先后担任了中央财政部农业税司副司长、李先念同志秘书、国家统计局局长等职。几十年来,李成瑞围绕从事过的农业税、经济、统计和人口普查工作,出版了21本著作。他的论著曾先后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以及其他奖项,有的还填补了国际学术界的空白。
    但数十年来,李成瑞从不曾忘记那些先后牺牲的战友们。在他的诗作中,“老归蜗庐几余热,夜梦亡友愧心寒”“几曾奢望寿八旬,多少战友墓草深”等词句,无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不容群蚁蛀新厦
    1985年春天,江南某地新辟了一个溶洞。李成瑞应朋友之邀一起参观。行至岔路口,一洞分为二洞。导游对旅客说,一方为升官洞,一方为发财洞,诸位可以任选一洞而入。李老闻言,笑着问导游:“不想升官又不想发财,一心建设祖国的人该走哪条路?”随即他告诉导游,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参观归来,他深为世风日下而忧虑,夜不成寐,起而志之,《风起苹末敢轻心》一诗由此而来。
    1992年,李成瑞离休,闲暇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但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含饴弄孙,或者四处游山玩水。离休20年来,李成瑞从未停止工作,甚至比从前更关注社会现实,体察民众疾苦。
    李成瑞爱写古体诗。但是,与其他有古典文学功底的老干部笔下那些莺歌燕舞升平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有人称这类诗词为“老干体”)不同,李老的诗词大多反映工农呼声,往往蕴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