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中期:乡镇企业改制与民营企业迅速扩容(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特别是1993年宁波被列入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而宁波的乡镇集体企业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大发展以后,其机制优势开始消退,产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从1978年开始,宁波社队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0%,其中1979年至1983年,以年均29.07%的速度递增,到1983年达到24.2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5%。[17]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9.33亿元,比1978年增长6.52倍,全市11个县(市)区,除了只辖一乡一镇的海曙区以外,全部进入产值上亿元的行列,鄞县、慈溪、余姚三县(市)产值在10亿元以上。[18]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68.4亿元,利润5.04亿元,象山县爵溪镇、鄞县邱隘镇、五乡镇、姜山镇、古林镇等五个镇工业总产值超亿元。[19]1990年末,全市有乡镇企业36809家,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13710家;从业人员790488人,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647507人;固定资产原值371450万元,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340093万元;产值1476483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1257946万元。[20]到1991年,宁波市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约20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71亿元)的56%以上。[21]到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已经达到近300亿元,乡镇企业总数达到4.5万家,一些骨干企业相继壮大,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数仅占企业总数的2.3%,产值就占到总量的48.2%,销售收入占49.0%,利润占54.2%,其中产值突破千万元以上的449家,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0%以上,在全市乡镇企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2]。乡镇企业已成为宁波农村经济的支柱。 然而,由于乡镇企业沿用了农村承包责任制模式,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的产权主体缺位、政企不分的弊端开始凸现出来,乡村领导随意干预企业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老子办公厂,儿子办私厂”、“穷庙富和尚”等现象。[23]同时,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许多乡镇企业形成的大量沉淀资本和高额负债,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率每况愈下,改变乡镇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呼声日渐高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宁波乡镇企业借着新一轮的改革大潮迅速铺开转换经营机制的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奉化市桐照乡、余姚市临山镇、北仑区小港镇、鄞县青春服装厂等一些乡镇、企业就开始自发地试行股份合作制。1992年,甬港服装厂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革,组建杉杉集团。到1993年3月,较早启动改制工作的余姚市已成立69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本金4129.7万元,吸纳职工个人资金1428万元,社会股419万元。[24]到1993年7月,宁波全市已有500多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各地还对“小、微、亏”企业实行兼并、拍卖或租赁,其中余姚市16个乡镇共拍卖兼并95家“小、微、亏”企业,盘活存量资产2000多万元。[25]1993年11月13日,宁波市下发《关于镇(乡)村集体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的试行意见》,标志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试点工作开始全面铺开。市属各县市选择一批强镇、强村、强厂、优势行业及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到1993年底,宁波全市初步实现机制转换3502家,占镇、村集体企业总数的22%,其中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1670家,股本金总额8.1亿元,新吸纳资金3.2亿元。[26]在改制中,宁波市对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骨干企业,采取组建企业集团或规范化股份公司的形式,全市组建企业集团19个,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42家。对经济效益好、规模中等的企业,改组成股份合作制,其中采用折股改组方式的有997家,新设企业367家。对“小、微、亏”企业采取拍卖、租赁、兼并等形式。其中全拍468家,不动产租赁、动产拍卖1303家,租赁630家,兼并150家,共转让资产2.5104亿元。在转制进展较快的鄞县,1022家乡镇办企业已转制670家,占65.6%;除新办9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共组建规范化股份制企业26家,折股改组和拍卖重组218家,动产拍卖、不动产租赁135家,“摘帽”22家,拍卖后转为个私企业84家,实行租赁经营17家,兼并72家。[27]经过转制,乡镇企业较好地克服了原机制存在的弊端,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7年底,全市17904家镇(乡)、村集体企业实行转制的有16607家,转制面为92.75%。[28]其中组建企业集团42家、股份有限公司40家、有限责任公司478家、合作制企业1338家、动产拍卖和不动产租赁1932家、全部资产拍卖2948家、租赁2209家、资产增值承包1738家、挂集体牌子摘帽转为个体私营企业3024家、中外合资247家、兼并及关闭2452家。[29]到2000年,宁波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全部完成,基本转化成为民营企业。这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仅占4.0%,集体经济占13.2%,股份制经济34.5%,私营经济占17.4%,外资经济占30.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绝大部分成为了个体私营企业。在全市城乡从业人员中,国有经济占11.1%,集体经济占42.4%,股份制经济占7.4%,私营经济占35.5%,外资经济占3.6%。 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宁波经济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民营企业真正崛起的时期。首先,以乡镇企业转制为核心的改革,体现出动手早、速度快、步伐大、涉及面广和改革彻底的突出特点。宁波乡镇企业改革的成功实施,进一步奠定了它在全国的体制优势;其次,以民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基本形成,民营企业的运营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又为民营经济的更大发展和民营企业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创造了条件;再次,在股份制模式下,一大批民营性质的大企业、大企业集团开始出现,民营企业的制度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21世纪初:国际化与民营企业的扩张和制度深化(2001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加速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宁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沿海城市,许多民私营企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以民营为主、多种经济成分高度融合的股份制经济无论在结构上、数量上,都适应了新的发展环境的要求,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状态下,宁波的民营企业迈上了新台阶。 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6.25万家,注册资本536.71亿元。其中私营企业集团公司81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41家,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有7家。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大幅提升,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从事外向型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已达4362户,实现出口交货值175645万美元。在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3037家企业中,99%为民营企业,并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同时,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创办企业和机构363家,项目总投资9609.44万美元,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此外,2003年全市有292家民营企业吸收引进了外资,外商投资总额16.6亿美元,投入注册资本8.6亿美元,有5200余家民营企业出口创汇,出口额达357亿元。[30] 到2006年,宁波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混合经济体近30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3%,所创产值1468.75亿元,占宁波GDP的8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3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