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九访江村(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 费孝通 参加讨论

因此,用行政命令不准农业劳力流动的办法只能暂时奏效。要真正做到有一个稳定的农业,就得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出发,去寻求发展农业的新途径。
    在吴江,我听到两家农业大户的情况。一户在八坼乡,全家10口人,承包了近100亩土地,而且把粮食生产与饲养畜禽相结合,成了以农业生产致富的典型。今年,这家农户还买了汽车,准备形成农业、副业和运销的家庭经济新体系。另一户在同里乡,夫妇两人加上女方的父亲和一个帮工,承包了130多亩耕田,预计今年的收入逾万元。
    人们从这两个大户身上总结出一条:农业生产要提高效益,就得搞规模经济。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副主任说,实践证明,五六亩责任田只能拖住农民,却不能安住农民的心。只有扩大经营土地的面积,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才能有人安心种田。
    这使我想到了在日本时参观过的家庭小农场。一对夫妇,一二个雇工,经营着相当于三四十亩土地的小农场。在日本,这种家庭小农场的收益并不算高。但若与苏南每家耕种五六亩田相比,它的效益显然要高出一个层次。那么,我们能否在责任制的基础上,也实行这种土地小规模集约的经营方式呢?
    从上述两个农业大户的情况来看,第一,在他们承包的田地中,绝大多数是围湖后的湖田,因此没有像其他土地那样重的派购粮任务。第二,在种子、化肥、水利、仓库以及农机等方面,集体为他们撑了腰,提供了高于一般的农业服务。这两个条件显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吴江的农业大户也仅此两家。
    要做到土地的一定规模的集约经营,离不开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现在的农业技术与服务情况如何,我这次来不及作详细了解。但看来农业技术的提高很缓慢,服务也没有大的改进。调查时,人们说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农民在梅雨季节过后打算翻晒粮食,一天他听广播说是“晴到多云”,于是就把谷子摊在场地上,他自己去镇上的茶馆喝茶了。谁知转眼间下了一阵雷雨,等到他赶回家,粮食已全部被雨水浸泡透了。一气之下,这位农民举起铁锄,把挂在墙上的广播喇叭敲得粉碎。当然,天气预报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对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来说,对自然力量的抗御力还很弱,冒的风险较大,故而优良的服务更显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一旦服务不周,农业的规模经济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只好将农业生产的风险让众人分散去承担。这就是县干部所说的发展农业服务难,农业风险要共担。
    农业负担的减轻,耕作技术的改革,服务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这一力量在现在的农业里是不具备的。农业这条腿目前还很软,靠它自己还站立不起来。所以农业由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过渡,必须有一外来的触发和支撑的力量。我以为这一力量就来自草根工业。实际上,现在苏南农村不发生大批农民外流,农业还能持续高产,是得力于基层草根工业的支持。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把农民一批批地吸走,农业劳力的紧张导致土地经营的相对集中,工业的利润则为农业的集约经营减轻负担和增强技术服务提供经济力量,而农业的规模经济又反过来以释放更多劳力的方式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飞跃。这就是我对草根工业的意义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动力的认识。至于苏南农业究竟以多大的规模进行集约经营?人们估计现有技术条件下大概可达到二十来亩。对此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
    从现有包产到户的小农责任制转化成相当规模的小农场,给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真正到来创造条件,是当前已经提到日程上来的现实问题了。显然,农村体制改革已要求更上一层楼。这也应当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我觉得现在回到农村里去进行调查是及时的。农村是乡镇工业的基地,乡镇工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了苏南地区全面的繁荣,要跟踪追进地观察这个历史过程,我们不能放松农村本身的调查研究。这可说是我九访江村总的体会。
    1985年8月29日
    注:
    ①该数字是在县农工部提供的每亩物质费用资料中扣除管理费一项后计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