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石奕龙 参加讨论

一、引言
    惠东指福建惠安县东部地区,它介于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是泉州湾的北岸。其地形以剥饰台地为主,少有溪流,严重缺水,多干旱沙质地、盐碱地,植物覆盖稀释,水土流失严重。故史书载:惠东地区“可耕之田不能纾,三分之一斥盐卤”。(注:嘉靖《惠安县志》卷一《封域》。)因此,汉人开发这一地区较迟,待隋唐时期晋江流域开发得差不多时,汉人才向这一不适农耕的区域发展,并以改变原单纯从事农业的习惯,以渔、盐业等来适应这一地区的生态。
    例如惠东小岞后内村“唐朝年间有姓黄的居民在此建居。到南宋年间有位官居参政知事的李文会来这里隐居,他建居在后海内侧,故取名后内”。山霞乡的山柄村“唐代庄、蓝、陈三姓在此开基”。而在崇武,至迟在五代时也有了小兜(今崇武城)、大岞等村落。此后陆续还有人迁入,如宋乾道元年鉴湖张的开基祖自泉州城迁此,建厝于(小兜)山前之东。因此到宋代,小兜的人口已不少,所以有能力“建城应庙,祀神张悃;建崇山宫,祀张悃的先锋辛某;建云峰庵、水潮庵,祀释迦尊神”。(注:《崇武镇志》(第三稿),惠安县崇武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年编,第10页。)因小兜、大岞地处泉州湾东北角,是控制泉州湾的军事要地,故“宋以小兜为冲要之处”,(注:《崇武所城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页。)“置小兜巡检寨,为自海入州界首”。(注:《崇武所城志》,第5页。)以“巡檄晋江、南安、同安沿海”,(注:《惠安政书》,第254页。)和晋江的左翼水军三寨宝林(石湖)、法石、永宁一起“控扼”泉州湾,(注:真德秀《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乾隆《晋江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5页。)以防“海寇”侵犯,同时也收取“舟船采取之税”。(注:《崇武所城志》,第40页。)总之,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湾两岸有许多汉人村落,已形成“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僻,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注:谢履《泉南诗》,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以及“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的局面。
    这个时期泉州湾北岸的惠安县,除了惠南的洛阳、东园因地处洛阳、后渚港东岸,那里的人从事一些航海贸易外,其余地区多经营农业和盐、渔业。而且这个时期该地的渔业以近海捕鱼和沿岸“讨小海”为主。渔民住在陆上,随潮水涨退而出海、返回。由于该地风大浪急,他们返回时多把渔船扛到沙滩上搁着,隔天出海时再扛下海。惠东这种社会生活面貌,到明以后,才发生较大改变,而这种改变与明代在泉州湾地区建立几个卫所有关。
    二、明代建城后,惠东地区人口激增
    明代初年,“倭夷入寇,沿海患之”。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又设巡检司一十九,是年设浯屿水寨”。“洪武二十一年,命汤和行视闽粤濒海地,筑城增兵,置永宁指挥使及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千户所”。(注:乾隆《晋江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7页。)在这样的情况下,泉州湾两岸一下子建了好几座卫、所、巡检司城,仅惠安县一地,就置有崇武千户所,并把原在崇武的“小兜巡检司移于小岞”;把原在沙格的巡检司移到峰尾;同时,还“增置黄崎、獭窟二司”。(注:《崇武所城志》,第5页。)
    这些卫所的建立及海防的强化,导致泉州湾两岸人口增长。宋代崇武是巡检寨,元代改为巡检司,驻土军300多人。而在明代,由于崇武为千户所,故其兵员在一千以上,且多由外地调来。“明朝未建所城时,倭寇登岸,就于惠安县民三丁抽一以防倭。及建城池,民丁编入册籍,遂为定例。继有言军士恋土,不便防守,乃令各卫兑调。洪武二十七年,为调拨官军事,将玄钟所军调移崇武,十人为队,队一小旗,五队则一总旗,共一千一百二十名。”。(注:《崇武所城志》,第20页。)此外,“明朝所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十员,镇抚二员”。所以,明初崇武共迁进官兵1135人。
    这些官兵后都成了军户在崇武繁衍。他们“置军营共九百八十七间。每间一厅二房,接以后厨舍一落。总旗二间,小旗一间,或二军共居一间”,(注:《崇武所城志》,第14-17页。)按等级的不同分配住房。以两个士兵共用一厅二房,即各人有各自的房间,而共用一厅与厨房的情况看,他们是携家眷来的。如崇武潮洛村文献黄氏的始祖黄四,为漳州龙溪人,洪武二十七年,调玄钟所军士来崇武时,携妻林氏来崇武。(注:崇武《文献黄氏族谱》。)同村经氏的开基祖经胜为崇武所第二伍百户,“直隶凤阳府临淮县人,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内受职,十二月十六日到任”,并在崇武落户。(注:《崇武所城志》,第18-19页。)同村詹氏的开基祖詹恩荣,明初以军功驻龙岩小潭社,“正德年间奉檄来崇,遂家于城之东朝阳里”。(注:崇武《詹氏家谱》(初稿),1980年录。)同村西河林的祖先来自漳浦乌石,明初来崇武戍守,定居于潮洛村。又如崇武所第四伍百户张荣,“直隶庐州六安县人,洪武二十二年到任,升玄钟卫所千户,二十七年调任本所,十月到任,署本所千户事”,后代定居崇武城内靖江村。“第六伍吴清,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人,洪武二十九年到任”,后裔定居靖江村。“第八伍汪文,直隶庐州六安县人,永乐十年六月到任”,子孙定居城内海门村,称“南门汪”。“正千户授任钱公忠,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人,洪武二十八年到任”,后派下定居靖江村。“黄刚,福建福州府闽清县人,正统九年三月到任”镇抚,后裔居住靖江村。
    其次,由于建了所城等,驻军增加,以及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军人与官员日常生活的供应也相应需增加,于是也有一些人到崇武城来从商等,使崇武逐渐成为一个小市镇。这也导致不少人迁居崇武城内及惠东的乡间。城内潮洛村魏氏的先祖魏万卿为漳州沟里人,洪武三十年迁入潮洛。(注:崇武《鹤山魏氏家谱》。)崇武聚书丁的先祖丁德官与丁存寿,原住晋江陈埭四拱和岸兜村,他们在崇祯年间迁进潮洛村。大岞村在明代以前就有杨姓居民。明代又迁进蒋、张姓等。蒋姓的始祖蒋旺为凤阳寿州县延寿乡人,洪武二十五年封武德将军,世袭福全所正千户。(注:《福全蒋氏族谱》。)蒋旺娶妻陈氏,生二子,长子蒋政,袭职福全千户;次子返回祖籍。蒋政娶妻高氏,生子四。长子蒋勇居福全,袭职千户;三子蒋雄分住同安澳头;四子蒋铭分住晋江深沪;次子蒋义分住大岞村,为大岞蒋姓开基祖。蒋义的一个儿子蒋媚峰从大柞村分住峰前,为五峰村蒋姓的开基祖。(注:崇武镇五峰村《福全蒋氏族谱》。)港墘张姓与崇武潮洛村水头张同宗。其开基祖张大枢“明初由晋江湖中之三房分支迁入惠安小兜崇武水头”。“大枢公有生三子,长子辉春公分支青山前赤湖,即由青山前再分支涂寨庄内民安固新后门、峰东等地。次子雄廉公分支大岞西堡,后再往前见定居为始祖也。三子养秩公,分支南日岛,在南日岛设有海荡一所,亦传六代以后,养秩公(派下)由南日岛再迁入港乾定居”。(注:《崇武水头鉴湖张氏建宗祠分支概况》,崇武《鉴湖张氏族谱》。)这大约是在明中叶以后。溪底村王姓祖籍惠安东园乡上田村,“其祖明初挑货担来崇销售,与该村何姓独存的年青寡妇结合”,遂定居于此。同村的刘姓“祖籍本县东岭乡五刘东房村,明末分派来溪底海拖网捕鱼,并在村边海滩搭寮加工鱼产品,即定居”。龙西村(官住)刘姓“祖籍洛阳桥桥南村,明初被征调来崇戍守,建城后即定居”。“前安村陈姓祖籍吟兜村,明中期迁入”。“梁姓祖籍晋江县金井乡,明代后期分派来崇,住城外,即今霞西(港边)村。(注:《崇武镇志》,第275-281页。)
    惠东其他地方的情况也类似,小柞南寨村“明朝中叶,在此驻军建寨,因寨位于小柞半岛高地三山之东南隅,后人在此定居,依地形取名南寨”。净峰乡熊厝“明朝永乐年间,邹氏居民从山西樊县迁来这里定居”。杜厝“明朝永乐年间,有洪氏居民移居青兰山南麓”。东岭乡型厝村,“明代姓王居民从南埔沙格村迁来这里居住”。辋川乡玉围村,“明朝姓陈居民从莆田阔口迁来这里定居。涂寨乡的西型村的居民是在“明朝时候从塘边村迁来这里定居”。山霞乡下坑“居民李氏祖宗系北方渔民,于明末清初因随风飘流到此定居”。(注:《惠安县地名录》,第292-297页。)
    由此可见,明代在泉州湾外围建了几个卫所后,惠东人口激增,村落密度也相应增加,同时也使这个地区形成军户与民户两个族群,并使惠东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