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经筵制度特点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 许 静 参加讨论

鸣赞赞进讲,满汉直讲官四人出至案前。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行一跪三叩礼,复位立。满讲官一人出就案左北面,展讲章进讲四子书毕,复位;汉讲官一人趋过案左,进讲如之。皇帝阐发书义宣示。臣工讲官暨侍班官跪聆毕,兴。又满讲官一人趋过案右,汉讲官一人出就案右,先后进讲经义毕,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亦如之。
    鸿胪卿引出殿,至丹墀,各就拜位立,鸣赞如初,行二跪六叩礼毕,内监设坐毡于殿内,东西各二行。鸿胪卿引讲官、侍班官按品胪序,仍升东西阶入殿内。赐坐、赐茶,仪与常朝同。礼部尚书奏礼成。驾兴至丹陛升舆还宫。
    是日,赐宴于太和门东廊。讲官暨侍班、记注、纠仪各官咸与燕毕,诣内金水桥南丹墀东,行一跪三叩礼,各退。”⑨
    从明代开始,不仅经筵过程极为繁琐,而且在经筵举行前增加了许多礼仪。明隆庆元年(1567),规定经筵先五日命司礼监同各官诣文华殿演礼,先一日告祭奉先殿。奉先殿是明清两朝祭祀祖先的家庙。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以有节制地祭祀不足以表达孝思为由,在南京乾清宫东侧建奉先殿作为家庙以祭祖。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也在紫禁城内建奉先殿。明末,奉先殿被毁。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世祖下令仿前朝样式在原址上重建了奉先殿,并且延续了经筵前奉先殿祭告之礼。
    隆庆元年还规定经筵当日皇帝需诣文华殿左室祭拜先圣先师。⑩因此,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来看,经筵前祭拜先圣先师之举始于明代隆庆之时,清人谓:“经筵之典始于宋代,圣师之祭举自明时。”(11)
    清朝延续了明代的经筵之前祭祀先圣、先师的传统,并十分重视。顺治十四年(1657)经筵初开之时,礼部官员奏请皇帝诣弘德殿行致祭先师孔子之礼。康熙十年(1671)举行经筵,亦遣官告祭先师孔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传心殿建成,位于文华殿之东。传心殿内供奉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及先圣周公、先师孔子。每岁御经筵前期,遣大学士一人行祗告礼。康熙二十五年(1686)定经筵前一日皇帝亲诣传心殿行祭告礼。(12)但是,皇帝不可能做到每次都要亲诣传心殿,所以,大多情况下都是皇帝派一名官员祭告,特殊情况下皇帝亲自祭告。如乾隆帝在御制诗中所言:“予即位后于乾隆六年御经筵日亲祀传心殿一次,以后依中祀之例每岁遣大学士致祭,偻指已五十五年矣。”(13)
    明清以来经筵“制度化”向“仪式化”的转变趋势已十分明了,且时人对此弊端也早有意识。早在明永乐时期,理学大臣薛瑄就曾上书,恳请皇帝“命廷臣集议经筵仪式,务从简约,不尚奢华”。(14)薛瑄希望永乐帝制定出一套简约实用的经筵仪式。到了明朝后期,文震孟在他的《勤政讲学疏》中力陈经筵弊端:“经筵日讲,临御有期,学非不讲。然侍臣进读,铺叙文辞,如蒙师颂说已耳。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若仅尊严如神,上下拱手,经传典谟,徒循故事。……”(15)
    二 经筵在帝王教育中地位的转变--由主导地位沦为次要地位
    宋代开经筵很频繁,《宋史·职官志》中记载为:“岁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长至日,遇隻日,入侍迩英阁,轮官讲读。”(16)一年之中,为了避开严寒酷暑,经筵分为两个时间段开,分别是从春二月至五月初五端午节,秋八月至冬至日。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有的皇帝好学,并不满足于这两个时间段的学习,他们会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召儒臣讲读。如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七月,因暑热暂停经筵,但仁宗皇帝不时召孙奭等官入宫讲读《尚书》。(17)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三月,“诏经筵讲《论语》,读《资治通鉴》。至四月庚申,上谕宰执曰:‘故事自五月至八月罢讲筵,朕以寡昧,履兹艰难,方夙夜孜孜于经史,若如故事则累月当废,疑义无所置,朕欲勿罢,可乎?’群臣称善,于是诏勿罢讲筵。”(18)
    每月经筵开讲的具体时间,宋仁宗以前都是双日讲读,仁宗即位之初双日御经筵,不久虽单日亦诏侍臣讲读。(19)这样,经筵又变成了每日开讲。不过,并非以后都是每日开讲,如英宗、神宗、哲宗,经筵的开讲的时间安排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皇帝个人因素。比如仁宗庆历,因元昊反叛,朝廷停讲筵近两年的时间;英宗时也因为身体状况停止经筵两个月;神宗始终隔一日开经筵,风雨不易。(20)
    总体说来,宋代皇帝御经筵的次数是很频繁的。正如彭龟年所言:“祖宗引对臣僚莫如经筵最密。在太祖朝,非时召王召素讲说经书;太宗朝命吕文仲为侍读,多以日晚召见;及真宗嗣位首置侍读侍讲,命刑昊、杨徽之、夏侯乔为之。……上下数千年未有祖宗好学之笃者。”(21)
    明代开经筵的次数在制度上较宋代有所减少,明代规定每月逢二开经筵,“常以月之二日御文华殿进讲,月三次,寒暑暂免。”(22)这样,每月只讲三次,寒暑还要免讲。而且,明代皇帝多为性情古怪之人,常常因沉迷宴乐或其他事务而临时停开经筵。如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几十年间不视朝、不开经筵。清代规定的开经筵次数较明代更少,清代规定每岁春二月和秋八月各举经筵一次。即便是规定一年两次,很多时候都无法做到。清帝会因很多原因停止经筵。在乾隆帝的御制诗文中,常常见到他关于未举经筵的“解释”。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春仲经筵》一诗前两句“间阔经筵意未安,东风广厦集儒官”中夹有注释“去岁以巡狩未举是典”(23);三十一年(1766)《春仲经筵》中有“乙酉春日南巡未御经筵”注释(24);三十七年(1772)《春仲经筵》诗中有“庚寅御经筵后惟辛卯春以恭奉皇太后东巡举行暂隔一年”(25)注释。总的说来,清代康熙、乾隆两朝频繁的南巡、秋狝是停经筵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清代停经筵的原因还有很多,如:皇帝即位之初,要为大行皇帝服丧,大约三年之内不举经筵,此记载见于雍正三年(1725)上谕:“朕……自即位以来,更欲以研经味道之功为敷政宁人之本,顾以亮阴之际未举经筵。今八月二十三为释服之期,尔部可择日举行经筵典礼。(26)”乾隆四十二年(1777),崇庆皇太后去世,临时下令停止经筵。
    明清以来不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经筵次数较宋代大为减少。但是,帝王的教育自古至今在朝廷事务中都是重中之重。如此,其他的教学形式必然应运而生。日讲的出现是对经筵的一个有效的补充。
    “日讲”,顾名思义,就是每日讲读的意思。宋代并没有日讲这一概念,“当时,以雙隻日入侍讲读,早晚进讲,惟遇假故及大寒大暑权行停罢。故经筵即日讲,并不分设两官”。(27)日讲始于明代,“自明于经筵之外有日讲、午讲诸仪。于是,经筵、日讲职名始区而为二矣”。(28)“日讲于文华殿穿殿,其仪简”。(29)作为每日都要举行的日讲,其仪式必定较经筵要简单得多:“上御文华穿殿,止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侍班。讲读等官入见行叩头礼,东西分立。先读四书,次读经或读史。每本读十遍后,讲官先讲四书,次讲经或讲史。务在直说大义,明白易晓。讲读后,侍书官侍上习书毕,各官叩头退文华殿赐茶,文华门赐酒饭。”(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