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介绍西北,唤起国人对西北的重视。开发西北首先必须了解西北,重新认识西 北。时人指出,谈起西北,人们总是说它地广人稀、地瘠民贫、经济落后,总会想到戈 壁沙滩、黄土高原、或者是灾荒、饥饿、人口逃亡。其实,从自然资源看,西北的物产 极为丰富。新疆的绥来、乌苏、青石峡、四盆沟,甘肃的敦煌、玉门、酒泉,陕西的延 长等处有蕴量丰富的石油。其他矿产如铜、铁、煤、金、银、玉等也很丰富。根据当时 的勘测估计,“西北六省的主要矿产年产值可达1100多万元”,西北有许多丰腴之地, 如关中、汉中、陇南谷地、河套、新疆南疆地区,都是产粮基地。河西走廊的张掖、武 威等地,也曾是天然粮仓。西北地区“每年产棉24800余万斤,几占全国棉产总额之四 分之一;产麻5400余万斤,占全国麻产总额五分之一。产药材3900余万斤,占全国药材 总产额四分之一强。其他农家用品如麦及高梁等产额也颇可观。论畜牧有羊1856万余头 ,有牛148万余头,两者合计几占全国牛羊总数之五分之三。论林业则有六百余万亩之 广大林区。论矿产则有200万余吨之煤产储量”。[10]同时,西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 源地,中国文化演进的历史,实由西北而渐趋于东南。总之,西北这块有魅力的地方, “有广大的土地没人居住,有丰富的宝藏没人开辟”,然而,“西北富源之大,知者甚 鲜,我国现在已至山穷水尽,国外贸易入超惊人,内外国债与日俱增,若勿开发利源, 全国破产即在目前,强邻之枪弹可避,而经济之危亡已难免,故唯一要图,在开发西北 之富源无以自救也”[15]。为此,报刊呼吁人们“应该振作精神……为求中华民族之生 存和消弭世界残酷的战争,我们实有巩固开发占全土四分之一而人口稀少的西北大高原 之必要。赶快到西北去吧!赶快去开发这宝藏之地吧”[16]。《边事研究》1934年创刊 号刊登松高的一首诗向国人发出了更强烈的呼唤: 我们是中国的男儿,我们是黄帝的子孙,我们有热烈的血,我们有鲜红的心。但是哟! 我们的河山却快要沉沦。 看啊!我们的东北,已经失掉了四省。蒙古、新疆,日俄久思吞; 西藏、云南,英法早在经营;环视我们的边疆,无处没有敌人! 起来呀!同胞们!走向边地去,创新我们的新生。 那里有各样的宝藏,那里有多量的黄金。去吧!同胞们! 去开发了这丰富的边地,才可以救济我们这破落的农村。 去吧!同胞们!我们必须多多地前去,才能收回我们的失地,逐走我们的敌人。 去吧!同胞们!去开发了我们的边疆,去逐走了我们的敌人, 我们的民族,自然便会复兴。去吧!去吧!!同胞们!同胞们!! 去用我们的热血,灌溉那荒漠的原野;去用我们的赤心,再建一座坚固的长城。 (三)为开发西北献计献策。首先,提出以交通为先导的发展计划。“最急务者第一 在发展交通”[17]。交通是经济的先导,是打破封闭、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工农业生产 的基础和条件。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优先发展交通的思想。时人提出: “际此高唱入云之‘开发西北’声中,交通之发展,实为必要;西北国防之空虚,政治 文化之不前进,经济之枯滞,民生之困敝,实由于交通不发展之故。如西北皮毛之原料 ,其输出的工具,不外大车骆驼皮筏等,须经数月或数十日,始能北达平津,至于国外 及外省的制造品输入,以及文化用品之入西北亦然。”[18]因为“开发西北是一项伟大 事业,非一朝一夕之功,首要开发交通,必须于最短时期内完成西北陆地及空中之交通 ”[19]。《西北研究》在其创刊词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西北;要建 设西北,必先开辟西北交通路线。”[20]在地广人稀的西北,先修筑道路,那么“矿产 之开发,移民之运输,原料货物之搬运”均可赖此而完成。“俄人经营西伯利亚,先筑 西伯利亚大铁路,美国开发西北,亦赖大北铁路”。[21]《开发西北特刊》1932年5月 创刊词中也明确提出“开发西北首在交通,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消弭强邻觊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