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理论界、舆论界通过报刊杂志发出的开发西北的呼声,反映 了国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挽救民族危机、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对于推动南京国 民政府对西北的重新认识和对开发西部的重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当 时对于开发西北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一段时期,“也曾 听着很沉重的呐喊,但经不到多久,这种声浪也渐渐地低微了。所以更谈不上研究和行 动问题”。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关于边境问题的丛书和刊物,其内容多人云亦云,展 转抄袭,且虚造事实充塞篇幅”。[5]在论及开发西北的重要性时,一些文章还提出, 对外为防止苏俄赤化中国,对内为对付工农红军。他们所寄于希望的南京国民政府对西 北的重视首先也是基于军事的、政治的考虑,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而,这就决定了开 发西北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当时就曾有文章揭示道:“当东北三省沦陷时,开发西 北的声浪便高唱入云。政府方面常派员视察陕甘,银行界亦多派人前去考察,热烈踊跃 ,大有蓬勃气象。幕外的观众亦都暗自心喜,以为中国的西北半壁江山,不久亦许恢复 成汉唐盛世的繁华世界,然开发西北的调子虽然鼓吹了这几年,不但没弄出半点具体成 绩来,甚至连这个空调儿亦没人喊唱了。”[44]开发西北不能有长足的进步,其原因主 要是“现在政治还没有上了轨道”。一些报刊文章公开抨击国民党政府“一因意见分歧 ,一因离开民众。民众对党不信任……现在各种事业仍和以前一样的糟糕,就因为空说 的多,做实际的人少”[45]。“于是乎开发西北的声浪越高喊入云,而西北之官荒与民 荒,竟乃与岁俱进的增加起来。所谓垦殖,所谓移民,所谓屯兵殖边,尽变成口头禅, 尽管你说的津津有味,讲的头头是道,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毫不能见诸实行” [46]。总之,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与历史局限,整个 国家建设的希望常常落空,开发西北自然不可能取得多大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赵连登。开发西北与中国前途[J].西北,1929,(1)。 [3]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J].边事月刊,1932,(2)。 [4]郑福源。普及西康教育之我见[J].边事研究,1934,(创刊号)。 [5]陈祥麟。研究边事的基本问题[J].边事研究,1934,(创刊号)。 [6]王聪之。开发西北与革命[J].西北,1929,(1)。 [8]朱霁青。移垦西北之先决问题[J].西北问题季刊,1934,1(2)。 [9]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A].革命文献:第88辑[Z].台北: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 981. [10]周宪文。东北与西北[J].新中华,1933,1(11)。 [11]大公报社评。行也,第一机![N].大公报,1931-12-18(1)。 [12]赵简子。西北与国防[J].边疆半月刊,1936,1(1)(创刊号)。 [13]李如汉。开发西北问题[J].新中华,2(14)。 [15]虞振镛。开发西北之我见[J].开发西北,1934,2(4)。 [16]开发西北特刊,1932年5月创刊号发刊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