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宋代县主簿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城市研究》 李立 参加讨论

与县只有主簿相反的是,有些县直到北宋中期,人口已达千户,甚至是三千户以上的紧县,却很晚才置主簿。现以福州所辖县为例,据《淳熙三山志》卷十及卷二十四列表如下:
    县名        大中祥符二年县等主簿设置时间(1009)户数
    长乐3635紧元丰七年(1084)
    永福3067紧元丰二年(1079)
    宁德1460中元丰二年(1079)
    罗源1471中绍兴四年(1134)
    可见,县级机构中主簿的设置各地不尽相同,而整个宋代,政府不断地对此进行充实调整,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势的需求。大体说来,主要采取增设和废省两种方式。
    政府于无主簿县设置主簿,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县人口增长,事务增多而设。如仙居县旧无主簿,“嘉定李守兼奏言:簿,本县始以狭小,版籍不满万户,故以尉兼主簿。今生齿多,簿书丛委,尉遇窃发,躬亲追逐,一时交并,或致无官可差。设若尉受差,簿钞堆压,无从钩考。而况西乡犷悍,盗贩公行,以一共二,实恐不给。乞将酒房廊务省罢,却于本县添置主簿一员。有旨:依,差王友元填劄置阙。”(12)
    2、因县级区划调整合并,辖区扩大而置。如川溪并入南川县,仁宗皇佑五年(1053)二月,置南川县主簿一员。(13)孝宗乾道八年(1172),吏部、京西转运司上奏,说自从房州并永清县入房陵县,上庸县入竹山县,使得“封疆阔远,复业人户益众,两邑主客万余户,县尉巡逻无虚日,缓急之际,知县亲行,县道一空。”请求于两县各复置主簿一员,得到批准。(14)
    3、于沿边地区特置。如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二月十三日,侍御史知杂邓绾言:请于陕西、河东沿边城寨稍大处置主簿一员。从之。(15)又如,嘉州峨眉、犍为两县近边,原只有文臣知县及武臣县尉兼主簿两员,“边界有警,尉出巡边,如出纳官物、销注簿书之类,并无佐官协力。”因此,乾道七年(1171)两县各置主簿一员。(16)
    以上是于无主簿县设置主簿的三种情况。在个别已有主簿的县,又因县地处要冲,或因事务繁剧而增置主簿,使一县有二主簿。真宗天禧五年(1021)五月“丁酉,剑州言:梓樟等县,俱当驿路,请各增置主簿一员。从之。”(17)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月丁亥“诏……杭州盐官、于潜,湖州德清、武康,秀州崇德五县,各增主簿一员。以事剧,从转运司请也。”(18)
    各个时期主簿的废省也在进行。如仁宗景佑三年(1036)二月,“省安肃县主簿,令尉兼之。”(19)有的县因盗贼出没,社会治安恶化,便根据情势需要,把主簿改作县尉。如徽宗大观“四年(1110)四月八日,集顺殿修撰、知广州张励言:潮州倚郭海阳县,地理最为阔远,傍临大海,道路险恶,前后盗贼惊劫不常,本县止是县尉一员,责使巡警,显见力所不逮。今相度既有知县,又有县丞,其主簿两员委是责轻事简,欲将一员改作县尉,量添弓手,分定地界,管认巡捕。从之。”(20)这是将两主簿其中一员改作县尉而保留其一,有的县只有一主簿,干脆将其改作县尉而不再设。如“鄂州蒲圻县四十里有市日新店,民户夹溪而居,南岸数百家则属蒲圻,北岸百余家则属岳州临湘县,去县甚远,北有莼湖,广数百里,皆盗贼出没之地。”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五月十六日诏:鄂州蒲圻县主簿改作西尉,仍兼鄂、岳州蒲圻、临湘新店市镇莼湖盗贼烟火公事。”(21)
    三、宋代县主簿的职掌
    县主簿的职掌,唐代才有了明确的规定,《唐六典》卷30载:“掌付事勾稽,省署钞目,纠正非违,监印,给纸笔杂用之事。”到了宋代,县主簿的职掌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代县主簿的职掌,《宋史·职官志》未载,而朱熹在乾道八年(1172)八月所作《建宁府建阳县主簿厅记》中记述颇详:
    县之属有主簿,秩从九品,县一人,掌县之簿书,凡户租之版,出内之会、符檄之委、狱讼之成,皆总而治之,勾检其事之稽违,与其财用之亡失,以赞令治,盖主簿之为职如此。(22)
    朱熹曾经担任过同安县主簿,他的记述当可说明宋代县主簿职掌的实际情况。
    主簿的日常工作是坐曹勾稽簿书,楼钥记戴伯度为金华主簿时说:“旦即坐曹,簿书钩校,不遗纤微,”(23)除此以外,主簿还要催督赋税、出纳官物、被符檄差出,审理案件等,这也就是“户租之版、出内之会、符檄之委、狱讼之成”所指的工作内容,以下分述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