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陈三井 参加讨论

至12月底,列强态度明显转趋缓和,除法舰和葡舰先已离开广州外,31日美国驻广州 总领事詹金斯(Douglas Jenkins)亦下令驱逐舰离开广州港域。1924年1月初,美公使舒 尔曼借口赴滇,顺道来粤“调停”,关余事件开始有了转机。这时孙中山正在广州积极 进行党的改组工作,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尤正在大力进行筹备之中,公使团颇有调和之 意,孙中山也不愿树敌太多,影响革命事业的进展,因此也同意透过交涉途径,解决争 端。
    舒尔曼于1月5日搭乘“墨黎纳”号自香港抵广州,与该处领事团及各国海军官员会议 ,讨论粤海关问题。出席者计有领袖领事英领真密孙、美领詹金斯、法领波维(M.Beauvais)、日领天羽英二、美海军提督罗连臣(Captain Lannon)、美馆海军参赞陈尼 上校(Colonel Cheney)、英国舰队司令宾逊大将、英舰麦那里亚号管带李文生爵士(Lord Livingstone)、法舰克拉尼号管带海军提督费洛扎等人。美使秉承美政府宗旨而 行事,采取稳健和平的立场,发言异常慎重,认为继续以炮舰威胁,并非良策(注:王 聿均:《舒尔曼在华外交活动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1969 年8月,第293、296页。)。
    1月6日舒尔曼由伍朝枢、詹金斯及诺曼(Robert Norman,孙中山的政治顾问)陪同,晋 见孙中山,倾谈近两小时。关于谈话的内容,孙中山未曾有直接的言论发表,伍朝枢则 曾对新闻记者发表过谈话,舒尔曼、詹金斯等曾对柯立芝总统提出报告,舒氏本人也曾 对英文《京津泰晤士报》记者发表过谈话,林百克在《孙逸仙传记》一书中,也有所记 述,其中以伍朝枢的谈话最为具体:“关余案前经驻京美使舒尔曼来粤,提出调解意见 。首先与余晤面,谓将向外交团提议,将广东应得关余,拨作治河经费,庶使各方均能 保持面子。余曾答以广州政府,曾有公文发表,声明决不将关余供军用,而以该款应治 河办学校之需;今贵使提议,正为原订计划之一部,自可赞同。……次日,偕舒氏往谒 中山先生,谈及兹案,其初颇不投契。至后中山先生对舒尔曼意见,已表示赞同,惟于 交款办法,则未之讨论。美使退出后,余向彼声明:中山先生在适间,系在主义上承认 贵使之意见,至实行手续,则仍应依照昨日所议办理。”
    伍氏在谈话中提及,孙中山在与舒尔曼谈话时,“其初颇不投契”,舒尔曼本人亦证 实此事。他曾向柯立芝总统报告:“两小时谈话的前十五分钟,孙氏对我谈起世界上压 迫者与被压迫者-中、俄、德、印度等-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 未来关系等,简直像一个疯狂的人”。在对《京津泰晤士报》记者谈话时,舒尔曼亦称 “重申尚无承认军政府之机会,孙先生意颇不悦”。据林百克记述,孙中山曾问舒尔曼 :“美国是否诚意愿为中国之至友”;并谓:“如美国欲对中国表示真正之友谊,应先 归还上海、汉口之所谓美租界,以为诚意之保证”。据舒尔曼透露,孙中山亦提及“由 美国人出面赞助,以便中国各方首领可以召集会议,以谋中国之和平”的建议。但舒尔 曼并未重视此一建议,他甚至未曾向国务院提出较为详细的报告,而詹金斯总领事则讥 评孙中山此一提议为“完全不切实际”,“因为孙先生只管辖极小一部分的领土,根本 没法使得北方强而有力的军事首领接受他所提的任何措施”(注:李云汉:《中山先生 护法时期的对美交涉(1917~1923)》,收入《中华民国史料中心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9年,第345、246、346、366~367页。)。
    美国公使舒尔曼的广州之行,并未能消除孙中山对美国政策的不满。惟关余问题,确 由于他的折衷建议终于获致暂时的和平解决。4月1日,北京公使团作出决定,同意将粤 海关关余拨付广州政府。同日,停泊在广州港的外国军舰也陆续开始撤走。6月19日, 北京政府命令安格联拨粤海关关余充作西江疏浚费用,孙中山即派林森为广东水利督办 。这样,围绕着关余问题而展开的漫长交涉,实际上是以广州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这一 胜利,不仅纾解了广州政府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列强炮舰政策在中国的 第一次失败。因此,它对南方政府今后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有着 重要的鼓舞和启示作用(注: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0年,第137~138、143页。)。
    三、孙中山北伐与美国
    孙中山一生,为了讨伐北方军阀,追求统一全国的目标,前后曾发动两次北伐。第一 次自1921年12月抵桂林设大本营,迄于1922年4月,因陈炯明在广州之掣肘而返旆;5月 再于韶关誓师,至6月16日复有陈炯明之叛变,攻击总统府之事件,至8月间孙中山不得 已而离粤,两者统计历时八个月。第二次于1924年9月,移大本营于韶关,随之分向赣 、湘出发,至12月谭延闿湘军在江西之被迫后撤,历时约四个月(注:吕实强:《孙中 山之两次北伐》,《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1988年,第166页。)。
    1922年4月中旬,孙中山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访问,指出:“广东合法政府北 伐之目的,不在中国北方人民,而在日本及为日本外府之北廷。……推原北廷之所以能 存立者,良由列强各国之承认。倘各国否认之,中国即能统一于民意合法政府之下,然 后解散无用之军队,整理财政,禁止贿赂,则国库充裕,外债即可清偿。故列强多承认 北廷一日,即多重苦中国人民一日,亦即中国真正民治之政府,不能早现一日。美国自 来对于中国毫无攫取土地之野心,亦未利用中国衰弱以营私利,故今日否认北廷,当然 事也”(注:孙中山:《推翻帝国主义实现中国真正民治政府》,《国父全集》,第二 册,第550页;《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441页。)。
    孙中山认为“美国素重感情,主持人道”,美国的领袖地位足以左右他国,又得中国 人民信任,所以希望美国协助中国抵拒日本、整理财政,更希望美国出面召集会议,协 助中国解决问题。
    孙中山北伐,对美国所提出的第一件外交诉求,便是向美国要求撤销对北京的承认。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孙中山的驻美代表马素曾将广州政府的提案,分发给各国首席代表 ,并再一次要求列强撤销对北京政府的承认,但美国国务院始终没有理会(注:吴翎君 :《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 公司,1996年,第112、119~129、112、124页。)。伍廷芳甚至向美国要求,“若不能 撤销对北京的承认,是否可允不干涉,使双方作一决战”。中国内战是美国最不愿见之 事,美国最大的希望在南北达成和议,使国际银行团能充分作业,此即女史家柏格(Dorothy Borg)所称的“华盛顿模式”(Washington formula)(注:王纲领:《欧战时期 的美国对华政策》,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215~217、21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