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陈三井 参加讨论

孙中山的第一次北伐,因未获陈炯明的支持,不久即撤兵。消息传到华盛顿,国务卿 许士大喜过望,即刻报告哈定总统。盖国务院认为孙中山乃中国统一之障碍也。美国公 使舒尔曼对孙中山和陈炯明有不同的评价,他认为“孙中山一心想扩充那朝不保夕的政 府,是有野心的军人”。而陈炯明和他的同僚,“则反对为扩充武力,而压榨广东人民 的生命财产”(注: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 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第112、119~129、112、124页。)。
    广州政府所展开的北伐军事行动,因不获陈炯明的支持,湖南战事受挫。孙中山告诉 当时正在广州访问的美国助理军事参赞弗隆(Wallace C.Philoon),陈炯明因不支持北 伐而遭解职处分。舒尔曼于5月20日向国务院报告,陈述孙、陈之间的冲突,并分析南 北之间的情势,认为直奉战事已近尾声,奉系惨败,且直系的吴佩孚与陈炯明之间已达 成某种妥协,北伐无望。据广州政府外交委员会表示,南方派等待吴佩孚开出和平条件 ,如果符合要求,准备说服孙中山接受。如果胜利的吴佩孚致力于宪法政府之完成及中 国统一之工作,孙中山则准备和北方和谈。舒尔曼估量中国政情愈来愈乐观,但问题在 于中国能否把握住这一机会。他觉得“孙中山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注: 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 大图书公司,1996年,第112、119~129、112、124页。)。
    同年6月16日,陈炯明部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脱险后避难于永丰舰,继续指挥陆 军与叛军对抗。广州副领事休斯顿当日即向国务院报告此事。不久,休斯顿登舰访问孙 中山,并劝孙中山下野。他在给国务院的电报中,提到广州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于21日 交出广东省长印信,22日陈炯明被推为广东临时省长,包括伍廷芳及广东海军都一再要 求孙下野。23日,休斯顿向驻华公使舒尔曼发出急电称,孙中山暗示如能有尊严的退路 ,愿意离粤,希望领事团能从中斡旋,因为据了解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有意调停,美国是 否愿意加入,颇令人瞩目。舒尔曼的答复是:“美国驻广州的领事馆,既不可从中斡旋 ,也不应该提供良好的帮助”。舒尔曼同时向国务院说明了这项决定的理由,他认为“ 孙中山是中国重新统一的显著障碍”。“现在别无他法,只有清除孙中山,非胜即败, 如果陈炯明没有收拾孙中山,似乎留待北京政府来完成”。他向国务院建议说:“外国 的调停,只会壮大孙中山的威望,并确保孙将来的声誉”。美国国务院于6月26日答复 :“国务院不赞成广州总领事馆参加任何调停计划,你在这方面的意见,国务院无条件 同意”(注: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Schurman,FRUS,1922,vol.Ⅰ,pp.725 ;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第122~123页。)。换言之,从舒尔曼到国务院,都不赞成美 国出面调停,“为孙逸仙安排一个光荣的退路”。
    6月25日,孙中山的美国顾问诺曼前往拜会休斯顿,讨论取得前往上海的安全保证,但 美领事馆未曾给予协助。至8月9日,孙中山以北伐军回师失利,决定离粤赴港,他希望 美国能够提供他赴港的交通工具,派那文和女婿戴恩赛,分别向美国驻广州领事和白鹅 潭上的美国军舰洽商乘舰离粤事宜(注:莫世祥:《护法运动史》,台北稻禾出版社,1 991年,第223页。)。但广州领事已奉驻华公使与国务院之命,不得参与调停孙、陈战 事,因而拒绝孙中山的请求。最后还是英国领事馆派“摩汉号”(Moorhen)炮舰相送, 孙中山与蒋中正、陈策等人才顺利抵港,换乘“俄国皇后号”(Empress of Russia)去 沪。
    美国政府始终认为孙中山是中国统一的最大障碍,而陈炯明事变有利于中国的统一。 舒尔曼更由此认定,孙中山不可能东山再起,但他很快会发现这种看法,恐怕是一项严 重的错误。孙中山于8月14日抵达上海后,各团体代表在吴淞口岸欢迎者约数千人,连 日飓风骤雨,鹄立江岸不倦(注: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 年,下册,第1343、1492页。)。翌日,孙中山发表《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一意见宣言 》,提出了新的号召:主张合法国会自由行使职权,实施兵工计划,发展实业,尊重自 治,以和平方法促成统一,讨伐叛国祸首陈炯明(注:孙中山:《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 一意见宣言》,《国父全集》,第二册,第97~99页。)。他并且先后派员分赴北方及 西部与各派联络,直、皖、奉、黎等集团也都派代表至沪相商。党务方面,则召集张继 等53人举行会议,力谋改进,对外交涉--尤其是对俄交涉,已在秘密中展开。不管从 任何角度看,孙中山在沪比在粤时更能控制全盘形势,他简直不是一个已被推翻的失败 者,而是各方仰望的一个中心人物(注:李云汉:《中山先生护法时期的对美交涉(1917 ~1923)》,收入《中华民国史料中心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 心,1979年,第351页。)。
    8月16日,上海美商《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刊出孙中山慷慨激昂的对外宣言, 表明了他为建立南方政权以坚持宪政民主的努力,并且严正谴责北方军阀的黩武主义和 陈炯明的叛变(注: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 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第112、119~129、112、124页。)。孙中山 一时之间,不但成为媒体报导的焦点,更成为中国政局注目的中心。诚如《纽约时报》 刊出了合众社发自上海的报导所说:“孙已成为各派人士在上海集会的中心关键人物; 他的住所已变成各方面意见并不一致的政治领袖们的‘麦加’--人心归向的所在,许 多宴会在举行着,而政治却是这些宴会中的主菜”。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官员们看到 这种情形,非常吃惊,总领事克宁汉(Edwin Cunningham)于8月22日向国务院报告说: “在南方失败了,孙逸仙现在却变成比任南方政府首领时更具全国性格的人物。很多北 方的著名军人与民政首长,都来寻求孙先生的支持”(注:李云汉:《中山先生护法时 期的对美交涉(1917~1923)》,收入《中华民国史料中心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 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9年,第351页。)。克宁汉从孙中山受欢迎人数之多,拜访者 之频繁,甚至得出“此人极有影响力”、“孙中山是个可信赖的政治家”的结论(注: 王纲领:《欧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218页;吴翎君: 《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 司,1996年,第124页。)。
    遗憾的是,不论上海总领事的报告或《纽约时报》的报导,终究无法绝对影响美国国 务院对华政策之转向。即使在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续行大元帅职权,甚至成立 合法政府之后,美国政府对孙中山以及广州政府仍不改以往的冷漠态度,关余的交涉便 是最佳的例子。
    自广州政府建立之后,孙中山一如革命之初,不独精神上深受美法革命自由独立精神 的影响,制度上亦“实以美国为模范”,而我“华人亦信任美国”,认为“美国是中国 真正的朋友”,故对美国抱持热切期待,积极拓展联美外交,一次又一次地呼吁美国政 府施予援手,出而主持公道,然而在孙中山晚年,从威尔逊、哈定到柯立芝这三位前后 主政的美国总统,所给予中国革命领袖的,却是不睬不理,甚至鄙视,始终未能叩开美 国的外交大门,真是“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孙中山在广东的外交,需要走出去;他的北伐,需要争取国际支持。在一连串对美交 涉不受重视,备遭冷遇,对美国从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之后,孙中山的革命不得不采取 “以俄为师”的联俄政策。此是后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