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卫生事业。解放区的体育运动以延安最为活跃,在竞赛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当数1942年的“九·一”扩大运动会。朱德在开幕词中号召大家参加体育活动,锻炼成为坚强的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军民开展军事体育活动,投弹、刺杀、射击、木马、摔跤等是重要的运动项目。通过这些练习、运动,提高了解放区军民的杀敌本领和身体素质。在医疗卫生方面,解放区在1944年11月设立边区卫生署,管理全边区150万人民的医药卫生事宜,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的卫生机构建立和完善起来,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 解放区文化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不仅取决于革命大好形势的外部条件,同时还由于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要求。首先,地域辽阔、相对稳定的解放区根据地是解放区文化建设的土壤。在这里,工农兵群众已经在政治上获得了翻身解放,成为新生活的主人。新的现实为文化建设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大批充满创作热情的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他们以忘我的精神投身于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他们创造性的劳动繁荣了解放区的精神文化。再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化主张,创造出许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反映战争的优秀作品。这些用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创作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解放区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成功实践,反映了毛泽东文化思想最本质的特征。1.民族化--文化建设的基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从来就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实现的,而是要吸收各种先进文化成果并把它转化为民族自己的形式和风格。要改造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文化的民族性是建设和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2.科学性--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当时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它无疑是科学的。科学的文化反映政治和经济,对后两者又具有指导作用。毛泽东在1944年3月,关于边区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就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3.大众性--文化建设的目的。文化的大众性即人民性,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的根本目的。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演,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显然,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文化真正成为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的文化,并且是真正能够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 解放区文化建设为完成中共中央规定的战争、生产和文化教育三大中心任务做出了贡献,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人上取得了可喜成就。在这一时期里,党把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注重提高人的阶级觉悟,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做到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建立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关系。号召全体党员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解放区文化建设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贡献,具有开创意义。第一,正确反映同时指导解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事实证明,凡是文化组织活动落实得好的地方,群众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比以前更活跃、更丰富,群众的民主团结也更坚实。第二,灵活地适应解放区分散落后的农村环境,从农村实际出发,纠正了教条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弊病。 从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发展线索上考察解放区文化,可以看出,解放区文化从文化模式的选择上,奠定了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的文化主体--人民群众的地位,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立了正确的楷模。 解放区文化建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普及、特别是农民对科学、民主的了解与接受,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抗战前,我国现代文学作品读者的圈子一直很小,一部作品出售几千册已是很了不起的销售量,然而在纸张极为缺乏的解放区,一部好的作品,一年之内往往连续印刷数次,总印数高达数万册。文艺作品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体,与人民群众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文化传播的功能发挥到如此程度,实为解放区文化建设实践的功劳。 解放区文化建设活动,培养了大批文化创造、生产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解放区创办的文化载体--书籍、报刊,丰富了文化积累,为我们留下了精神食粮,解放区文化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人才和物质基础。 解放区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在此积累了治党、治军、治政和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党的全部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已经在解放区实行了并且有了显著的成绩”。[14]是我们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和经验的重要范本。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注释: ①《抗日根据地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5页,注一。 ②③④[14]《毛泽东选集》1964年第2版,第3卷,第946页、第598页、第668页、第1090页。 ⑤《新民主主义论》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1册,第488页。 ⑦《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33-34页。 ⑧《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4年第2期,第17页。 ⑨⑩《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第1版,第63页、第64页。 [11]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26日。 [12]《新闻研究资料》,中国新闻出版社,第30辑,第207页。 [13]马召奎著《中国出版史概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44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