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及其成因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 王立新 参加讨论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当时与中国北方毗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援华抗日的正确政策,但又从事了一系列不利于中国抗日大业,损害中国主权的活动,其对华政策显得扑朔迷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国内存在着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伪政权三方势力,苏联对这三方的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拟从苏联对以上三方政策的角度对苏联对华政策作一分析。
    
    纵览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苏联谴责日本对中国的野蛮入侵,在道义上支持中国抗日,并努力推动国共合作,但对中日冲突基本采取中立、不干涉政策。
    从30年代初起,鉴于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苏联外交战略重心开始从同资本主义世界的斗争向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转变。“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进行了谴责,并提出立即举行恢复中苏邦交谈判的建议。1932年12月12日,中苏正式复交。1933年8月,苏联政府通知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同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政府多次表达了这一立场。1935年3月,蒋介石的亲信邓文仪任中国驻苏首席武官,苏联安排他与中共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接触,揭开了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序幕。同年12月28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致信苏联驻华大便鲍格莫洛夫,表示“如果蒋介石真正参加抗日解放斗争,我们准备给中国以力所能及的支持。”[(1)]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建议中共和平解决事变。
    在这一时期,直到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前,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对中日冲突基本上采取了尽量避免直接介入的立场,在一些问题上,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0月29日,苏联致函日本,明确表示对中日冲突采取“不干涉主义”。同年11月14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正式发表声明,苏联对满洲问题严守中立。当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后苏联仍未对日示以强硬态度,反而在1931年12月主动向日本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苏联的一系列行为还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日伪的压力下,苏联1935年3月以1.7亿日元的低价将中东铁路卖给伪“满”,违背了国际法,事实上承认了伪“满”为一个主权实体。在新疆问题上,苏联图谋控制新疆。从1934年起,苏联派遣“红八团”支持新疆统治者盛世才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该部随即长驻哈密至星星狭道一带。在外蒙问题上,外蒙古原是中国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威胁,苏联于1935年11月先在口头上同蒙古达成了君子协定,表示双方“相互支援以防止和制止军事进攻的威胁”。1936年3月22日苏蒙双方又签订了互助议定书,重申共同抵御来自第三国的侵略。尽管这在客观上对维护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但苏联此举避开了中国中央政府,事实上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所谓共同抵御第三国的入侵,第三国显然也包括中国在内,表明了苏联决心以武力保卫外蒙古独立的立场。
    在这一阶段,因中东路事件而断绝的中苏关系得到恢复,但由于苏联不断侵害中国主权,且中苏双方在联合方式上存在分歧,两国关系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从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不仅在道义上有力地声援中国,而且进一步在物质上、人力上积极、全面支持中国抗战,但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持批评立场,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苏联在发表文章,利用各种国际会议抨击日本、声援中国的同时,向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物力、人力援助,1937年8月,中苏双方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此为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助的政治基础。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共向中国出售飞机1235架,各种口径大炮1.6万门,汽车和拖拉机1850辆,各种型号的机枪1.8万挺,子弹1.8亿发,飞机炮弹3.16万枚,普通炮弹200万枚以及其它装备和器材。[(2)]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起初不会驾驶苏制飞机,苏联又向中国派来大批飞行员直接驾机对日作战。几百名苏联顾问和上千名苏联专家为中国军队训练、战斗、后勤提供服务。
    在这一时期,苏联加强了对新疆的控制。不能否认,苏联通过新疆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物资,新疆还一度成为共产国际与中共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苏联利用这一机会派出大量分属于红军参谋部和内务部的人员进入新疆经济、军事、情报部门,苏联与盛世才的关系自成一套系统,不仅国民政府不得与闻,对中共也讳莫如深。1941年3月,苏联又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违背了中苏双方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第2条规定,即双方“不得为任何行为或签订任何协定,至于致使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3)]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在此条约中公开声明“保证尊重满洲国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4)]以换取日本保证尊重外蒙古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的这一行径对中苏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对中共的政策方面,苏联一方面对中共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宣传工作给予指导,另一方面,苏联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战线高于一切,重视蒋介石、国民党的作用、轻视中国共产党、甚至不惜牺牲中共所代表的工农利益和革命的长远利益。“七·七”事变后,苏联和共产国际一再批评中共,要求中共坚持以国民政府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不要过分强调统一战线中独立性和谁领导谁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与向国民政府提供的庞大军事援助相比,苏联向中共提供的援助仅仅是医疗卫生设备和药品。1940年,斯大林派崔可夫担任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斯大林交给崔可夫的使命,“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恶化,暂不要去管他们”,“苏联的援助只能给予蒋介石国民党而不能给予中国共产党。”[(5)]由于国民党摸清了苏联的底细,1941年1月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决定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全面反攻,但苏联和共产国际却主张息事宁人,提出中共不可主动破裂国共关系,不可另起炉灶。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苏政府间的关系虽有阴影,但由于苏联大力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战,中苏政府间关系经历了一个比较友好和稳定的时期,苏日关系较为紧张,苏联与中共之间分歧则较大。
    第三阶段,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至1945年8月,苏联忙于对德战争,对中国的援助大幅度减少,国民党政府趁机排除苏联对新疆的控制和影响,出于外交斗争的需要,苏联改变了抗战以来不公开介入国共纠纷的立场,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给予了尖锐批评,对中国共产党则给予了一定的赞扬,但苏联仍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它顾,迅速撤回了大部分援华人员,援华物资也大幅度减少。同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重心转向英美,在国民党政府的极力拉拢下,盛世才改变亲苏亲共政策为反苏反共政策,趁机取消了苏联在新疆的特殊权益,并迫使“红八团”撤回苏联,中苏两国政府间关系日益恶化。1943年6、7月,国民党政府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准备“闪击”延安。苏联报刊立即发表文章,严厉遣责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采取的军事行动。7月13日苏联政府向国民党政府表示,它的军事援助是用来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的,不是用来发动内战的,苏联的立场是坚决保卫中国共产党和特区。[(6)]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惨败,苏联报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报刊多次列举共产党军队的抗日战绩,赞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为民族自由与独立而斗争的组织者”,八路军、新四军“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上写了不少光荣的业绩。”[(7)]在某种程度上苏联对中共的赞扬是一种策略需要。实际上苏联内部仍对中国共产党不满,违反事实地错误认为中共对抗战不积极,热衷于同国民党斗争。在这一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一再要求中共结束内战,同时警告中共绝不应对本国政府采取公开敌对立场。1945年8月,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作出了不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承诺。关于中共,斯大林表示,我并不支持也无支持他们的意向,中国只是一个政府与一个军队,蒋委员长说援助应给予中央政府,我以往即已如此,今后如有需要援助的,自当给予蒋委员长之政府。[(8)]作为条件,苏联迫使国民党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同意由外蒙古人民用公民投票方式解决其是否独立问题,并满足了苏联在东北远远超过雅尔塔协议规定的“优越权益”。
    在以上三个阶段,苏联对华政策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阶段,苏联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日本侵略者及其伪政权的政策都作了一定调整和改变,中苏两国政府间关系经历了走向紧密和走向疏远的过程。
    总览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突出表现为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非进步性的两重性的特点,这两重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一方面积极支持中国对日作战,另一方面苏联在对日外交上却屡屡退让;二、一方面苏联支持中国人民为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抗击日本侵略,另一方面,苏联又从事了一系列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三、一方面,苏联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立场,另一方面苏联一再批评中共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反共立场屡作妥协,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
    
    苏联采取以上对华政策,苏联对华政策表现出以上三个方面的进步性和非进步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二重性,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决定了苏联制定并实施援华抗日的进步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尽管国民党政府把反苏反共奉为基本国策,1929年中东路事件使中苏关系断绝,但是“九·一八”事变后,苏联政府逐渐认识到,法西斯主义是人类最危险、最重要的敌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在远东地区,从中日实力对比和日本的基本国策看,对苏联构成威胁的是日本法西斯主义而不是国民党政府。尤其是伪“满洲国”出现后,苏联在远东的对手纯粹成了日本及其傀儡伪“满”,日本的侵略构成了对中苏两国的共同威胁,一旦日本占领整个中国,将对苏联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基于以上看法,苏联从道义上和物质上积极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正如斯大林于1938年1月在接见国民党代表孙科时所说,面对不稳定的欧洲形势,苏联不能卷入远东的战争。但是,苏联愿意尽最大努力以武器援助中国。[(9)]这一政策符合历史的潮流,是一个正义的举动,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首先,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的非进步性、非正义性。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完美无暇的社会,“它在各方面,在精神、经济和道德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0)]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不例外。苏联是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俄国产生出来的。沙皇俄国具有扩张主义和沙文主义传统,这对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苏维埃俄国建立后,正如列宁所尖锐指出的,还保留着一个“肮脏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大海”。甚至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沉浸在这个肮脏的大海里”。[(11)]苏联领导人头脑中有着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残余。与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的,还有以世界革命“领导中心”自居的大党主义思想,它要求其它国家共产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苏联的国家利益,必须同苏联的对外政策保持一致,“绝对地、无条件地捍卫苏联”,是检验各种集团、派别和政党的“革命性或反革命性”的“分水岭”。[(12)]在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以及大党主义的影响下,苏联领导人面临险恶的国际环境,在对华政策方面,把本国国家利益抬高到越来越不适当的地步,为了本国的安全,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承认伪“满洲国”,不惜要求共产党服从国民党政府,还趁人之危,直接攫取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到了中国抗战结束之际,由于苏联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转趋有利,苏联领导人头脑中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主义开始膨胀,从保卫本国安全的立场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