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新中国迈向世界的步履为何如此蹒跚(2)
然而,事物发展是起伏、曲折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和平的环境中,调整了各自的政策,借助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与此相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在1972年至1976年召开的欧洲安全会议上,高喊“思想自由”的一方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共运开始走向低潮。 毛泽东没有洞察到这一点。林彪则更进一步说当今的时代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基于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天天烂下去”的估计,社会主义的中国又能向他们学习些什么呢?陈毅代表中国拒绝美国关于粮食问题的试探时所说的那段话,也是根据了这一观点。 经过2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邓小平对上述世界发展的趋势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提出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的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这一提法,使我国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不利形势下,能够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求同存异,发展外交关系,扩大经济、文化交往;使我国迅速摆脱在“左”的路线指导下一度孤立的国际处境,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创造了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二,考虑中国与世界关系时,主要应从国家自身利益出发,还是从“世界革命”的需要出发? 基于当时对时代特征的估计,以及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责任感,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在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时,较多地从“世界革命”的需要出发。1963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几内亚朋友时说,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独立了就不管别人了。所谓管别人是指给予友好的支持、帮助”[13]。同年8月他发表了前面所引的:即使美国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一样要“反对美帝国主义”,“要在全世界消灭帝国主义”的讲话。因此,给西方国家造成了中国领导人“好战”和“富于侵略性”的误解。 实际上在当时不存在在全世界“消灭帝国主义”的可能性。对中国来说,首先是要把自己国家建设好,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支持只能量力而行。中国搞好了,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革命不能输出,归根到底还要靠所在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同时,只有中国强大了,也才能拿出较多的物力来支持他们的斗争。如果搞了几十年还是那么穷,就使这一崭新的社会制度失去了吸引力,到头来除了喊几句空洞的口号之外,也拿不出多少力量来支援别人。 邓小平正是吸取了上述教训,也总结了中美和解的历史经验而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14],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又是他提出“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正确方针,引导我国渡过外交难关。 第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工作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应以阶级斗争为纲? 如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有一个平和、宽松的国际环境,就必须想方设法从国际上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就要发展对外贸易,很多事情就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自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规则)去办。这就势必要像邓小平所说的,“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15],这也就必然要推动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但是,如果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向资产阶级斗争,对外就势必要加深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对立;或者为了捍卫无产阶级的纯洁性,抵制资产阶级的影响而关上国门,不惜承担经济上的损失。“文化大革命”中,甚至还出现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违反国际公法的事情。事实证明,在“大搞阶级斗争”的时期,也正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外交纠纷最多,国门关得最紧的时期。 第四,关起门来搞建设能不能成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天下之中”、“万事不求人”是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际,明清两代统治者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将国门紧紧锁住。1840年以后,列强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实行“门户开放”,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任外国侵略者宰割。这更强化了中国人的排外心理。毛泽东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封锁我们的时代,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矫枉过正,忽视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以上四个方面,曾经是阻滞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论障碍。70年代初,毛泽东纠正了前两方面的错误认识,和周恩来一道实现了与美国的和解,并且创立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为中国后来的对外开放开辟了道路。邓小平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世界各国发展的规律,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思想,并领导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实践。在他的领导下,我党确立了以经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把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也就是改革),写进党的纲领,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而且经受住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考验。回顾60年代至70年代那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2]《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3]《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01页。 [4]同上,第569页。 [5]《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430页。 [6]《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431页。 [7]1962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8]《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33页。 [9]同上,第571页。 [10]同上,第554页。 [11]《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350页。 [12]同上,第365页。 [13]《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91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15]同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