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屡屡侵扰台湾,台湾军民奋起抵御,成功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在台湾军民“抗英保台”斗争中,作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拟对道光帝在台湾军民的“抗英保台”斗争的主要举措作一考察和评析,旨在加深对近代中国台湾地区反侵略斗争史的研究。 1840年8月初至次年9月底英“纳尔不达”运输舰侵扰台湾鸡笼海口前夕为止,为台湾地区军民“抗英保台”的准备阶段。1840年7月18日,闽浙总督邓廷桢在“英船驶赴定海现在防御情形折”奏折中提及:“闽洋紧要之区,以厦门、台湾为最,而台湾尤为该夷歆羡之地,不可不大为之防。”[2]道光帝于8月5日接到此折后即谕军机大臣,强调:“至闽洋紧要之区,以厦门、台湾为最”,为此明令:“台湾府准备事宜,在籍前任提督王得禄最为熟悉,或有应行商酌之处,着即飞檄该镇道,与王得禄同心协力,以资保卫。”[3]自此,台湾军民“抗英保台”进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 此阶段,道光帝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严防,毋稍疏懈。”[4]其主要举措有三: 一是加强台湾地区的军事领导力量。首先,令闽浙总督邓廷桢由浙回闽,布置包括台湾防务在内的闽省防备。邓廷桢前因“英夷兵船驶入浙洋滋事”而赴浙。8月6日,道光命令邓廷桢“折回闽省”,着力筹办闽省防务。9日,又令邓“折回闽省”后,“务当督率将弁,于闽省近海口岸,认真防堵,以期有备无患。”[5]其次,令邓廷桢饬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台湾道姚莹与即将赴台的前任浙江提督王得禄同心协力筹划防务。8月9日,道光帝在令邓廷桢“折回闽省”的谕旨中,特别强调:“至台湾孤悬海外,防堵事宜,尤应准备。着该督飞饬该镇道等,遵奉前旨,与前任提督王得禄,同心协力,加意严防,毋稍疏懈。”[6]王得禄奉旨赴台后于翌年1月18日上奏“遵旨会同台湾镇道商办防堵事宜”折,道光帝览及王得禄奏折,朱批:“勉力防守,设有英人侵犯,相机痛剿,以彰国威。”[7]加强台湾军事领导力量,是确保“抗英保台”斗争准备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强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岛之战略要地澎湖的设防。1840年8月中旬,御史焦友麟奏称:“澎湖为闽省过台门户,欲固台湾,必守澎湖,并请于该处招募练勇。”道光帝根据焦友麟所奏,于8月21日谕军机大臣等:“现在英人滋扰,难保不觊觎台湾,而澎湖为紧要之区,不可不严加防范,着邓廷桢委派明干将弁,并责成该镇道招募练勇,勤加训习,严密防堵,以重要地而杜奸萌,是为至要。”[8]此后,道光帝屡次令闽省督抚加意防守澎湖。如,次年2月10日的谕旨中强调:“澎湖等处地方,尤为紧要,务须会同提督加意防守。”[9] 三是允准闽省督抚之请,增拨台湾防务经费。1840年7月18日,邓廷桢奏请筹备经费银10万两,作闽省防务费用。邓建议:“闽省司道以下,州县以上,额支养廉内赏借银十万两,先由藩库存贮报拨款内动用,事竣分年扣还归款。”[10]道光帝在8月5日上谕中明示:“筹备经费银十万两,着准其在藩库动支,将来作正开销。”[11]至次年1月,10万两防费已支付无存。1月25日,护理闽浙总督吴文镕再次奏请筹拨经费。奏折称:“惟闽洋袤延二千余里,其孤悬海中如厦门、台湾,固属最为险要,其次如澎湖、海坛、铜山等处,亦皆四面环海,无城可守。……际此攻守紧要之时,必须多拨防兵,雇募水勇渔船,以资截击,购置木筏,以堵窜越。……一切费用,不能不宽为筹备,庶免临时周章。相应据实奏明请旨,于福建藩库筹拨银二十万两,并请敕部于福建较近省份指拨银二十万两,迅即解闽,以资接济。”[12]道光帝接此折后即谕令:“着准其于福建藩库拨银二十万两,并着该部于福建较近省份指拨银二十万两,迅即解赴闽省,以资接济。”[13] 道光帝上述一系列备战举措,有效地指导着台湾地区“抗英保台”斗争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令王得禄赴台与台湾镇道会商防务的谕旨,对台湾的“抗英保台”准备工作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1840年10月17日,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台湾道姚莹联衔奏报了台湾“抗英保台”的准备状况,称:“兹复钦遵圣谕,与王得禄同心协力。该提督本老成宿将,遇事相商,更臻妥洽。统计现在勘办台湾郡城要口三处,曰安平大港、曰四章、曰国赛港。嘉义县要口一处,曰树苓湖。彰化县要口一处,曰番仔k3hc03.jpg,即鹿港外口。淡水厅要口二处,曰沪尾即八里贫口,曰大鸡笼。噶玛兰界处一处,曰苏澳。皆水势宽深。其全南北路次要小口九处,较为浅狭。……以上各口,共用防夷弁兵三千四百八十一名、屯丁二百名、乡勇二千一百六十名、水勇五百二十名,或配战船、商船,堵防海口,或在炮台、炮墩,日夕登陴。此皆常川在地之师。其前提臣王得禄及诸厅县自练乡勇,往来巡查策应者,不在此数。……通计二厅、四县,团练壮勇一万三千余人,预备一旦有警,半以守庄,半出听候调用。臣达洪阿,仍统率自练精兵及陆路各营将卒,蓄养精锐,以待临时策应。”[14] 应该承认,道光帝在此阶段对台湾军民“抗英保台”准备工作所发的上谕是积极可行的,台湾镇道依据上谕所作的各项“抗英保台”准备工作也是扎实有效的,这为下阶段台湾军民击退英军的屡屡侵扰奠定了基础。 (二)1841年9月底至1842年8月底《南京条约》签订前夕止,为台湾军民“抗英保台”斗争阶段。 1841年9月30日,英军运输舰“纳尔不达”号载270余名英军驶抵台湾鸡笼,“该夷船驶进口门对二沙湾炮台连发两炮,打坏兵房一间”,台湾守军备起反击,“击沉夷船一只,杉板二只,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斩馘白红黑夷三十二人,夺获夷炮图册”[15],首次取得“抗英保台”斗争胜利。自此,台湾地区军民“抗英保台”进入斗争阶段。 此阶段道光帝对台湾军民“抗英保台”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抗英”务必“操必胜之权”[16]。为确保台湾军民“抗英保台”斗争“操必胜之权”,道光帝此阶段的主要举措如下: 其一,令王得禄由澎湖回台湾,以加强台湾岛内军事斗争的领导力量。6月下旬,因“英船两次滋扰铜山”,闽浙总督颜伯焘调王得禄“赴澎湖驻扎防守”。当时,道光帝感到“澎湖地方为台湾、厦门咽喉”,允准王得禄“驻扎澎湖”,“至台湾镇道等驻守,所有应办事宜,仍可就近相商”[17]。11月23日,当道光帝接到达洪阿等“击沉英船,擒斩英人”奏报后,即谕军机大臣等:“前任提督王得禄驻扎澎湖,现在台湾地方紧要,该提督威勇素着,熟悉海洋,着即移驻台湾,协同剿办。”[18]寄谕颜伯焘,饬王得禄回台。谕曰:“惟英人被歼之后,难保无大伙英船闯入滋扰,该督等接奉此旨,即饬王得禄迅速移驻台湾,协同攻剿。其澎湖防守事宜,着临委妥员前往。”[19]此后,道光帝又令达洪阿等会同王得禄悉心会议抗英保台事宜,“合衔具奏”[20]。 其二,进一步落实台防所急需之经费。如前所述,闽浙总督早在1840年8月及1841年1月曾两次请拨包括台防费用在内的防务经费。1841年4月间,“省拨经费银十万两来台”,至9月底,10万两所存无几。为此,达洪阿等在奏报鸡笼大捷的同时,请旨拨款。奏折中说道:“本年三月,始经省拨经费十万两来台,现存无多,业经禀抚臣拨银三十万两来台接济,尚未解到。伏乞皇上天恩,饬下抚臣行司局赶紧委员起解接济。台澎可否另拨四万五千两,将道库备贮补足,更为有益。”[21]道光帝得报后,在11月23日向军机大臣下两道逾旨,称:“请拨军需银两,已谕知颜伯焘等迅即拨解台防同知仝卜年,准其专为局务”[22];又称:“再据该总兵奏,道库仅存银五万余两,本年所拨经费银十万两,现存无多,请由省拨银三十万两接济等语。着该督抚饬司如数动拨,迅速委员起解,无误要需。”[23] 1842年年初,道光帝旨准由省拨银30万两台防经费解到台湾。此款“归还前此挪垫及分给各属外,府库实仅存银十三万余两,道库备贮原有五万五千余两,又以南北两路逆匪滋事,动用三万两,所存无几。”[24]于是,达洪阿等于3月中旬奏请“饬部另筹经费五十万,拨贮闽省,专为台湾陆续接济军需。”[25]道光帝于6月4日令“户部速议具奏。”[26]户部提出的方案是:“拟拨福建本省春拨实地丁银三万两、春拨后续征地丁银四万两、广东省春拨实存地丁银十万两、封贮银十万两、湖南省封贮银十万两、芜湖关税银九万两、北新关税银四万两,以上共银五十万两,作为该处防堵经费。”[27]6月8日,道光帝允准户部所议。台防经费得到进一步落实。 其三,高度赞扬台湾军民“抗英保台”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并对在台有功官兵时行嘉奖,以激励士气。11月23日,道光帝对鸡笼大捷称赞道:“办理出力,甚属可嘉”,并作如下奖励:“提督衔台湾镇总兵达洪阿着赏换双眼花翎,台湾道姚莹着赏戴花翎,达洪阿、姚莹及道衔台湾府知府熊一本均着交部从优议叙。其在事出力各员弁兵勇义首人等着据实保奏,候朕施恩。伤亡兵勇,查明照例赐恤。”[28]1842年3月11日,台湾军民计诱英船“阿纳”号在大安港北搁浅,“杀毙白人一人,红黑人数十人,生擒白人十八人、红人一人、黑人三十人、广东汉奸五名,夺获洋炮十门,又获铁炮、鸟枪、腰刀、图书各件”[29],再次取得“抗英保台”斗争的重大胜利。道光帝得报后即谕内阁,称“览奏欣悦,大快人心!英人上年窥伺台湾,业被惩创,复敢前来滋扰。达洪阿、姚莹以计诱令英船浅搁,破舟斩馘,大扬国威,实属智勇兼施,不负重任,允宜特沛殊恩,以嘉懋绩。达洪阿着加恩赏加太子太保衔,并赏加阿克达春巴图鲁,姚莹着赏二品顶带,达洪阿、姚莹均仍交部从优议叙。所有在事出力文武员弁及义首、义勇人等,均着开单保奏,候朕施恩。”[30]为“鼓舞人心”,达洪阿等奏请“所有台湾出力义民,除劳绩显着者,随时专折具奏请奖外,所有义民,遇事出力,可否准令臣等便宜赏给六、七、八品军功顶戴,俾得立时奋勇,无误事机,事后再行汇案具奏咨部,则台地更有裨益。”[31]道光帝“亦着如所请行。” 其四,一再谕令台湾军民保持高度警惕,随时迎击英军来犯。9月30日,台湾军民“抗英保台”首战告捷后,道光帝即发出上谕,强调:“被歼之后,难保无大队英船闯入报复,着达洪阿等严饬在事文武,添派兵勇,严密防范,不可因获有胜仗稍存大意。”1842年1月中旬,奕山奏称:“英人遣人回国,添调兵船,欲于来春分扰台湾”。对此,道光帝于11月18日谕军机大臣等,并传谕姚莹,称:“台湾为闽海要区,向系英人垂涎之地。此次驶入英船,复经该总兵等歼剿,难保无洋船闯入,冀图报复。现据奕山等奏:英人有遣人回国,添调兵船,于明春滋扰台湾之语。该总兵等接奉前旨后,于一切堵剿机宜,自己先事豫备妥协。现在情形若何?有无续来滋扰?万一英人大队复来,该处驻守弁兵及招募义勇是否足资抵御?其如何定谋决策层层布置,可操必胜之权?着达洪阿等会同王得禄悉心定议,一并会衔具奏。”3月8日,道光帝得悉“台湾防守事宜,业已逐节准备”奏报后,再次谕军机大臣,强调:“惟该处地方紧要,英人屡经败衅,难保无大帮洋船乘潮驶入,冀图报复。着怡良等饬知达洪阿、姚莹并王得禄严密防守,务操必胜之权,不可因屡获胜仗,稍存大意。”6月中旬,奕经奏报“风闻闽、浙英船意图会同北窜”,道光帝得此报后仍提醒台湾守军保持高度警惕,认为:“英人诡诈异常,难保无故作此驶之谣,为声东击西之计,或欲再犯厦门,或就近驶向台湾,欲图报复,均未可定。”1842年8月,英军进犯长江下游地区,朝廷内外投降、妥协势力制约着道光帝。尽管如此,道光帝仍令台湾守军保持警惕。8月10日谕军机大臣称:“着怡良、刘鸿翱严密防范,遇有可乘之隙,即行相机进剿。其台湾英船,仍着随时确切探报。并饬知该镇道等加意严防,毋以天险人心两者可恃,稍存大意。” 道光帝一再谕令台湾军民保持高度警惕,随时迎击来犯英军,一方面表明道光帝本人“抗英保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使台湾军民始终处于临战状况,增加台湾军民抗英斗争的斗志和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