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近代的概念,是指1840-1949年。关于这近110年间中国的经济史,我认为,大体上是应该分作三个阶段的。要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必然又会涉及到人们久已认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个政治概念,半封建是经济概念。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外国资本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所谓“半封建”,是指“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①a]。如果说外来的政治因素在规定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那么,本国的政治因素也在决定着近代中国的经济分期。实际上,我对近代中国经济史三阶段的划分,正是把外来政治因素和本国政治因素作为最基本的划分依据的。 一、半殖民地外来经济与本国半资本主义经济 混合型经济时期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给中国套上了《南京条约》这个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从此,中国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深渊沉沦。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资本主义各国从中国攫取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约开商埠、租界、协定关税与海关行政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等。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各国利用不平等条约规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在鸦片战争后,主要以商品输出控制了中国市场;在甲午战争后,又主要以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这就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一面。而另一面,是“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这样,就外来经济来说,“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经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②a]。这个强权之下的外来经济,无疑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成分。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结构的某些破坏,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还在六十年前,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到了同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到了四十年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了初步的发展。”[①b]这是毛泽东在1939年对晚清本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情况的高度概括。 到辛亥革命爆发,本国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大体是:民用工矿企业(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共953家,创办资本额总计达203805万元;轮运公司(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共211家,据104家可知创办资本的企业统计,创办资本额总计约1719万元;中国出资及借外资建筑的铁路总计5858.4公里;银行31家,保险公司14家,就可知创办资本的26家银行和11家保险公司统计,两者的创办资本额总计为3238余万元[②b]。 从时间断限上说,半殖民地外来经济与本国半资本主义经济混合型经济时期是指1840-1911年,也就是止于清王朝被推翻。本国半资本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当时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系的。清王朝是封建政权,虽然在清亡前夕执政者也做出了要实行君主立宪的姿态,但只是“预备”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封建政权下的经济充其量只能转化到半资本主义这一步,就不可能再向前进展了,也就是说,封建政权下决不可能存在整体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半殖民地外来经济与本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 混合型经济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民国“确定共和”,标志着政权已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因此,自1912年,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状态下的初期资本主义阶段。辛亥革命对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确立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年创办的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数量,1912年为84家,只略少于1906年的92家、1907年的98家和1910年的90家,而超过其他各年份。年注册的农垦公司的数量,1912年为171家,而1902年以前只有4家,1904年有8家,1906年有15家,1908年也只增加到17家。年成立的银行数量,1912年为24家,而1909年是4家,1910年是1家,1911年是5家[③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机器进口值和机器动力为例,1913年,中国机械输入总值为800万海关两,战后年年增加,1921年达到5700多万海关两;本国资本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达到82750马力[④b]。一战期间本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情况反映出,外来经济在半殖民地中国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进口工业品减少使国内工业品出现供不应求,于是民族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扩大。比如洋纱进口减少,就直接刺激了本国棉纺业的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的初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着的发展,1913年创办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本国资本工矿企业建立有79家,1914年102家,1915年114家,1916年86家,1917年105家,1918年132家,1919年172家,1920年173家,1921年184家。如以1912年每家平均资本额指数为100,1913年为141,1914年119.7,1915年141,1916年132.8,1918年277.9,1920年215.6,1921年339.3[⑤b]。这表明,不仅设厂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新设工厂的规模也是逐步扩大的。从以上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结束以后,中国的初期资本主义经济仍然保持了一段发展的势头。但是卷土重来的外来经济,倚仗着强权和经济实力,终归还是压制了中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势头。如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直接投资,1914-1920年的年增长率是4.4%,1920-1930年间上升到5,5%[⑥b]。再从进口总值指数来看,1913年为100,1914-1918年间各年都低于100,1919年为114,1926年达到197.1,1928年更高达209.8[①c]。 总的来看,从2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中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在不断地加以完善。比较明显的是,本国资本主义出现了集中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一)各个行业的内部出现了企业集团,如申新纺织企业集团、华新纺织企业集团、大生纺织企业集团、永安纺织企业集团,以及茂、福新面粉企业集团等;(二)若干跨行业的企业集团的形成,如东北的双合盛公司,除了商业机构外,在北京、哈尔滨、双城堡、奉天等地还设有啤酒汽水厂、制粉厂、制油厂、制革厂、航业公司等涉及不同行业的双合盛企业集团的企业;(三)产业资本同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如申新纺织企业集团和茂、福新面粉企业集团的创办人荣氏兄弟,参与创办了至少有6家银行,火柴大王刘鸿生参与创办的银行至少也有3家。 从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10年,特别是在1928-1935这8年里,国民政府对推动初期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个推动作用,主要反映在对当时的经济进行重大改革上。首先是“主权完整”。由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宣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收回关税自主权。其次是“运作统一”。具体是成立行使国家银行特权的中央银行,实施财政预算制度。再次是“国家垄断”。实行所谓的“计划经济”,如建立“四行二局”垄断全国金融,设立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等机构垄断重要工矿业和工矿产品,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全国粮食局、棉业统制委员会等机构垄断农产品收购销售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再有就是“弊政废除”。主要有废除厘金和实施法币政策。这样,1928年后,本国工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21-1927年,本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7.3%,1928-1936年则增加到8.3%。193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22.74亿元,比1927年的67亿元,增加83.2%。在工业总产值中,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已占58.6%,在交通运输业中49%已资本主义化[②c]。虽说国民政府为争取关税自主、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中国独立国格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恢复,仍旧处在半殖民地状态下,中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势必还是要受到外来经济的极大影响。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然,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或者衰落,应该说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抗战时期的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残酷的,它给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自然也不会例外。 从1927年10月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起,逐步在14省300多个县建立有15个革命根据地,在这些革命根据地里产生了“中国式的、特殊的”[③c]新民主主义经济。1945年抗战胜利,共产党政权控制的区域是在“十九个省区内”建立的“十九个大块的解放区”[④c]。具体来说,是“河北、察哈尔、热河、山西的大部、山东、江苏的北部,这些地方的大块乡村和大批城市”,而城市都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⑤c]。从1927年到抗战胜利“大城市都不在共产党手中”[⑥c]。从近代化经济角度来看,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总体经济中所占的分量还是很弱的。这从1944年4月毛泽东针对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工业会议而提到的数字就可以间接看出来,“一九三七年边区还只有七百个工厂工人,一九四二年有了七千人,现在有了一万二千人”[⑦c]。我们只用毛泽东在1940年提到的一个数字来比较,当时“中国有产业工人数百万”[①d],问题就更清楚了。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拥有的产业工人不过是全国数百万产业工人中的万余人,这之前的情况自不待言。 就时间断限来说,半殖民地外来经济与本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混合型经济时期是指1912年到1945年,也就是到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