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中印西段边界史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房建昌 参加讨论

以上地图说明,早期的印度官方地图对新疆和拉达克之间的边界的画法同中国地图的画法是接近的。同时,这些地图也证明“葱岭”在这里就是喀喇昆仑山。
    (四)新疆同拉达克之间的传统习惯线,在一些英国的“旅行家”、“考察家”和英属印度政府的官方人员的记述中也可以找到证明。例如,穆尔克拉夫特说:“和阗的河流--喀拉喀什河、喀喇达里雅或称黑河(突厥语‘喀喇’意为黑,‘喀什’意为河)发源于和阗山。”[7]在这里,他明确地把喀拉喀什河作为和阗境内的河流来描述。
    1846-1847年英属印度政府委派的勘察克什米尔东部和北部边界的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克宁汉说:“拉达克是信奉佛教的藏族所占据的最西边的地区。它的北面是以喀喇昆仑山与中国的和阗地区分界。”[8]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作为拉达克和和阗的分界线的是喀喇昆仑山,而不是如印度方面所声称的昆仑山。
    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派往南疆地区活动的海华德中尉说:“喀喇昆仑山的主脉是东土耳其斯坦南面的天然边界,沿着这条山脉向东伸延,从穆士塔格到喀喇昆仑,从喀喇昆仑到羌臣摩诸山口,在地理上和政治上可以确定为克什米尔大君领地的北界。”[9]他所描述的东土耳其斯坦(即新疆)同拉达克的界线基本上是同我国所指出的传统线相符合的。
    屡次到南疆地区探察的英人斯空伯上校说:“喀喇昆仑山构成现时克什米尔邦北边的边界,它们从中国、俄国、阿富汗和印度帝国大山脉交接处向南行,经过巴勒提斯坦和拉达克的一部分,到西藏边境。”[10]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斯氏所描述的克什米尔的北部边界从它同中、俄、阿的交接处起到它同新疆和西藏的交接处止一直是东南行的,即全部沿着喀喇昆仑山,而并没有如印度现在的地图所画的那样:在通过喀喇昆仑山口以后,折向东北并跳上昆仑山,然后再折向西南。斯氏的描述是符合于中国指出的传统习惯线的。
    1933年印度大三角测量局局长布拉德和印度地质测量局局长海顿合着的一书写道:“印度测量局从未能越出拉达克的边界去测量第浦桑盆地的东缘。”[11]众所周知,第浦桑盆地位于喀喇昆仑山口以东,中国的边界线跨过这一盆地,盆地的东缘在新疆境内。上述引文证实了中国边界线。
    从上述以及其他一些“旅行家”的报告和记述中,还可证明中国方面所指出的传统习惯线以东的地区向来是中国边民生息和活动的场所。
    例如,上述海华德在批评某些英国旅行家任意在地图上篡改边界线时说:“在最近的土耳其斯坦图上,边界线伸延到克里阳河谷(位于新疆昆仑山区)的卡特屯。但是不仅这个河谷,而且叶尔羌和喀拉喀什河谷也都是向土耳其斯坦的统治者纳税的柯尔克孜人常去的地方。”
    英国测绘师高德文·奥斯腾(Henry Haversham Godwin-Austen)记载道,当他1863年到班公湖地区探察时,他的向导告诉他:“再远一点的地方是一种称为柯尔克孜的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这些人在平原上来来往往,从平原到伊里奇(即和阗)和东边未曾调查过的地区。”[12]他所叙述的情况证实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甚至穿过阿克赛钦地区到班公湖附近活动。
    (五)1947年印度独立后,由于在西藏问题上与中国有争议,从那以后就提出新疆的阿克赛钦为印度领土,几年前持此观点的一位印度前官员兼学者还就此题目写了一本300多页的书[13]。该书尽管征引了大量的英文史档和论着,却未提1930-1932年间在该地区从事科学考察的中瑞西北考察团,该团的一位中国学者及两位瑞典学者在这一地区考察了这么长时间,却未见英印方面在此有任何主权的象征,如派驻边防部队或驻扎官员等,反而是经过了中国方面的准许才得以进行考察活动。他们因为工作需要,有时会进入印度克什米尔一侧,却未遇到任何抗议。瑞方的安保德(Nils Peter Ambolt)在考察完毕后即从拉达克经印度回国,也未闻英印方面对此有任何异议[14]。该考察团的负责人是着名的斯文赫定,当时其一举一动在印度及西方世界均属新闻热点。实际上,在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上,考察者考虑的是它应属于新疆,还是应属于西藏这样一个问题。
    二、清代西部西藏边外诸部考
    乾隆以来,有关西藏的汉文文献中出现了一些西部西藏边外诸部名称,这些部族邦国随着近代以来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相继被吞并,今已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对于这些部族邦国,中外治藏史及中亚史者似未有考及者,笔者考勘有关藏文史籍及中外文献,概述其嬗变源流,以为论证中印西部边界的最可靠证据,亦可为印度史及藏史研究者之一助。
    (一)库呢与噶尔厦。成书于嘉庆初年的官纂《卫藏通志》卷十五“部落”“库呢”条记载:“在藏属阿哩地方之西界,其地与甲噶尔、廓尔喀部落交界。其部长名热咱乌尔生,嘉庆之丙辰(嘉庆元年,1796年)遣人来藏。”阿哩即今西藏的阿里地区。藏人当时称印度为rGyagar,音译为甲噶尔。廓尔喀在今尼泊尔境内。我认为库呢为藏文Khunu的音译。《藏汉大辞典》[15]Khu-nu条释为:“昆仑,库陆。阿里地区一地名。”译为库呢比库陆妥当,因为有文献根据。我们没有在西藏方面的其它藏汉文史料中发现1796年有关库呢遣人来藏的记载,翻检《仁宗实录》、《嘉庆起居注》及其它国外史料亦不例外。库呢当时为阿里西境外一小王国,首领如附近的小王国一样称作raja。唐以来汉译梵经旧谐音作罗者,清朝按习惯将西藏边外的属藩首领称作部长,即部落长之意。该部长名热咱乌尔生,未见有关史料,但热咱似为raja译音;乌尔不可考;生今多译作辛格,意为狮子,源于蒙古语的僧格,因为这一带曾是蒙古族莫卧尔王朝的领地,后成为锡克族的势力范围,锡克族奉行狮子崇拜,raja及一般人的名后多缀辛格。
    当时的库呢国中心地东邻阿里,南邻甲噶尔,东南邻廓尔喀,相当今西藏札达县边外的萨特累季河流域,属印度喜马偕尔邦[16]。初编于17世纪,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后又多次增订至拉达克王朝结束的藏文史籍《拉达克王统记》有dKar-zhvavi Khu-nu之句,藏语vi意为……的……,即dKar-zhva的Khu-nu。《筹办夷务始末》卷七十七收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二十三日驻藏大臣升任四川总督琦善的上奏,言:“查堆噶尔本(指阿里地区的首府)有大小五处营官,系达赖喇嘛所属,均与拉达克及英夷所属之库鲁、农底、泥底、噶尔厦、加木比、作木朗、降纳乌、比宁巴、奔阿、辖果、觉拉木、聪萨各部落犬牙相错,并无要隘可守。”[17]考订这12个与西藏堆噶尔本比邻的部落,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西藏西部边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的噶尔厦为Dkar-zhva的译音,库鲁为Khu-nu的译音[18]。《藏汉大辞典》无Ga[r]-sha及dKar-zhva的辞条。Lahul当时在库呢的北邻,不可与其西部约四百公里处的今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混淆,后者在当时的英文文献中写作Lahore。
    (二)农底与加木比。农底即多次出现在《拉达克王统记》中的Nyung-ti。上引《印藏古物》同页注为Kulu。《拉达克王国》及西方藏学界对此均无异说。《藏汉大辞典》无Nyung-ti辞条。Kulu古国当时位于库呢的西北,即旁遮普邦北部,后之英文史料多称作Kulu、Kullu、Kooloo或其它音近的译音。今印度这一带仍有地名Kulu。《世界地名录》[19]译作古卢,为了不与库呢或库鲁混淆,我们采用了各自的译法,即用古卢对译农底。
    英国学者哈密尔顿(Francis Buchanan Hamilton)1802年进入廓尔喀从事调查,直到1814年,其间搜集了不少资料。他指出:据廓尔喀学者哈日巴拉巴(Hariballabh)的介绍,“Ku LLu(古卢)国总的来说以Pariyat(帕日亚特)山脉与Chamba(加木比[国])相隔,中心地带为Bayas(比亚斯[河])流域,Sangskrita(梵文)作Bepasa(河),而其疆域延至圣语所言Satadru(萨塔朱[地]),在这些人的方言中称作Satarudra。库鲁疆域辽阔,为寒冷的贫瘠山地,产羊很多,生长的粮作物多为phaphar、chuy和uya。从所言来看,这chuya似为Holcus sorghum(蜀黍、高粱),然而因气候寒冷,此说不太可信。库鲁与Thibet(西藏)交往甚密;由于交往如此随意,以至均与Chief(头人,即前言部长)有关,该头人尽管被认定为纯Rajput(婆罗门任头人的),但却遭到南部山脉更纯的居民的嘲笑。其名为Ratra Singha(热查·辛格,此名虽与前言热咱乌尔生中的热咱[乌尔]生相对应,但因国属不同,故非一人),Pritama(普利塔玛)之子”[20]。
    哈考特(A.F.P.Harcourt)19世纪60年代曾任英国驻古卢助理委员(Assistant Commissioner of Kooloo),是英方在古卢的最高行政长官,1868年广泛搜集资料,于翌年写成《喜马拉雅的古卢、拉合尔和斯皮蒂诸地区》(The Himalayan Districts of Kooloo,Lahoul and Spiti,伦敦,1871年)一书,后附一详图,但德里1972年改版重印时大概因技术原因略去了此地图[21]。
    加木比又在农底北邻。
    (三)泥底、作木朗、降纳乌、奔阿、辖果及聪萨。泥底为Niti的译音,乃位于今西藏札达县泥底山口南部略偏西约20公里处印度境内一村名。《西藏地名资料简编》[22]言衮拉(dGun-la)山口意为冬山。又作dGon-la,名尼提山口,藏文作Nyi-ti ri-vgag。《藏汉大辞典》无Ni-ti或Nyi-ti辞条。道光至民国年间,有不少英国人士经泥底从泥底山口入藏,他们的地图清楚地标明了Ni ti的所在。
    作木朗乃位于今尼泊尔久木拉县一带的与西藏毗邻的一古国名,乾隆以来的藏汉文献多有记载。乾隆末年被廓尔喀吞并。
    降纳乌在驻藏大臣孟保的《西藏奏疏》卷一“剿办森巴生番”第25叶上下两次作降纳沃尔地方,第26叶下作甲纳沃山,均为藏文Byang-la-vur的译音[23]。《藏汉大辞典》无此辞条。降纳乌为一古国名,位于今西藏普兰县边境山口强拉以西。有趣的是,强拉藏文作Byang-la,可能藏人见降纳乌在强拉以西,故因音谐字。降纳乌在乾隆末年被廓尔喀吞并,后又被英国侵占。上引《世界地名录》称古毛恩(Kumaun)为印度一地区名,但未标经纬度。
    比宁巴与觉拉木未能考出。
    奔阿,《卫藏通志》记载:“补仁,与宗朗所属奔阿交界。”[24]补仁即今西藏普兰县,宗朗即为木朗的异译。奔阿当在今普兰与尼泊尔交界处。
    辖果,乃Shaikot的译音,见阐多拉(Khemanand Chandola)所着《历代喜马拉雅的穿越:中部喜马拉雅与西部西藏间关系研究》(Across The Himalayas Through the Ages,a Study ofRelationsbetween Central Himalayas and Western Tibet,新德里,1987年)一书后所附地图。具体位置在普兰县最南端的南入尼泊尔境不远处。
    聪萨,为藏文Tshong-sa的泽音,《西藏地名资料简编》言意为市场。根据西藏自治区测绘局1978年出版的藏汉文各九大张拼接的“西藏自治区政区图”,札达县边境内外此藏文地名有二:一在西藏境内,译为葱莎,《西藏自治区地名录》标为北纬31.1度,东经79.0度处;另一在印度境内,译为村沙,从地图看应为北纬30.8度,东经79.8度处。前一葱莎较为着名,屡见于近代英印游人的记载;又因在民国年间西藏地方政府与边外的代赫里格尔瓦尔地方政府(Tehri-Garhwal,此译名从上引《世界地名录》,藏文汉译作真日,今为印度北方邦一区[县]名)为此地及附近一带屡起纠纷,故印度事务部有专门的一卷档案留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