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民国初年广东社会阶层变动简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丁旭光 参加讨论

社会变化较诸政治变革而言,其过程多是缓慢渐进的,某些政治变动可能不足以引起社会发生深刻的根本的变化,至于靠一场革命就要推动整个社会骤时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辛亥革命而言,明显的社会变化也只有在某些层面才出现。孙中山从事的革命事业与民初广东社会变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导入新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引导社会力量新的集结,引起社会阶层(群体)变动,因社会秩序重建引起社会心理的一些变化。本文重点则在探求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影响下民初广东社会阶层变化动向及其表现特点。
    一、领导层面互动
    辛亥革命并没有导致整体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组,在广东社会引起比较明显变化的只是若干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地位明显升降变动。首先是由于辛亥举义成功,导致执掌政权的主体更换,某些群体地位下降或接近消失,而另一些群体的地位上升。一方面、革命党人从事革命斗争的对象--清朝地方统治政权的主要维系力量:官员和军队,特别是高层官员和旗兵受到了冲击,他们与旧式士绅纷纷逃往香港、澳门,过隐逸生活。而旗人户籍变为一般平民,不再享有特权特俸,自己谋生。在听到武昌起义胜利,广东民军围城,绅商集议宣布广东和平光复独立的消息后,清广东都督张鸣岐、广州知府志宗等逃港、"藩、学、运、交涉、提法司、巡警、劝业道、首府县尽逃","又闻省中官吏,逃走者八九,如参议吴锡永、南番王思章、颜辂及各局总办等不计其数","此次因民军入省。外属道府关税厘务各委员,借口忠于满清,纷纷携银逃走"[①]。革命党人组成的新政权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即发文告"曾饬各属道府州县文武官吏,照常办事,所有局所厘厂学堂执事人员,一仍其旧","所有各属文武及各局所委员兵勇人等"应办事务须照常办理[②]。在政府机构中换政务官、保留公务员,保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革命党人成了主宰时局的主要政治力量,他们担任军政府各部司主要职务,都督胡汉民还指示陈景华、邓慕韩等人组织同盟会广东支部,自任支部长,以团结、联络、集合革命党人,协助军政府的统治。革命党人的组织同盟会及由其改组而来的国民党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众目注视的焦点。
    革命党人在民国初年广东社会变化中本身也起了较明显的变化。在辛亥革命运动时期,同盟会组织就很涣散,一切革命活动可以说党人之间,全靠党人意气相号召,而无纪律相约束,其参加与否,仍依其本人自觉自愿决定,结果使领导人很难估计自己的力量。光复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党人纪律松散,对于革命意义认识肤浅,认为推翻了满清统治,便算达到了革命目的,可以万事大吉了[③]。正如胡汉民后来所说:"党人本多浪漫,又侈言平等自由,纪律服从非所重视,只求大节不逾,不容一一规以绳墨"[④]。当时的革命党人中,有一部分以为革命成功因而脱离政治转而从事实业,也有的是"由于同盟会对于党人没有怎样关怀,于是他们就各自寻求出路去了"。如梅州革命党人,有的人出洋谋生,有的人回到教育岗位,另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如廖叔唐、温翀远等20人,就由广东公费遣送到日本、欧美留学。当时广东遣送去日本学习的党人有48人,去欧美的20人,嘉属地区占30%[⑤]。革命阵营的渐变分解,胡汉民归结为"然当革命之际,仅为少数人之努力,又不能表示为一致的党之行动,此则平时组织与训练上有阙,又非徒党员之过矣"[⑥]。
    华侨和会党,是辛亥革命时期广东革命党人最为注力的两个群体:在华侨中发动筹款,支持国内党人用款项在"下层社会"的会党、绿林中组织力量举义推翻清政府地方政权。辛亥广东独立,确亦出于"下层社会"绿林会党改头换面而来的"民军"围城和"上层社会"绅商的集议光复。因而民初广东社会变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华侨、民军地位的明显提高。
    华侨本已是清末广东社会最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但是对于反清革命的态度则有所区别。"大资本家最不革命,最怕革命,拥了巨大资本的人总是想保守固有的资本并扩大资本的势力,革命就好像对于他是大不利[⑦]。所以,华侨资本家支持革命的是少数,而中下层侨民、留学生则多支持孙中山、参加革命,民初回国参与政权建设的亦多是华侨中下层人物和留学生。
    粤省光复后、不少华侨回内地参加革命政权,且迭任要职。美洲的华侨如梅乔林、李绮庵、陈永惠、王棠、卢信(参议员)、赵昱(省议员),南洋的华侨如许雪秋、余既成、陈芸生,港澳商人李煜堂,留学生王宠惠等,均扮演重要角色。这意味着华侨留学生在民国政治起重要作用的时期已经开始。
    另一群体的民军(多为会党、绿林改头换面而来)命运则不同。
    二、"下层社会"--"民军"浮沉
    在以暴力手段取得政权的革命实现之后,如何恢复失去常态的社会秩序,重新确立政府的权威统治,使社会运转趋于正常,当然是新的统治者所要解决处理的切要问题,他们并不希望"越乱越好"、于"乱中求治",而是迅速制止混乱局面,恢复社会秩序。处置广州城内聚集的十万"民军"反映了这一思维。
    广东光复后,革命党人组成的广东军政府在确立革命政权的统治、恢复社会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可以将胡汉民、陈炯明等人在政治、军事上的意图及其动作理出一个思路:(1)掌握一支强有力的可靠的军队以及服从政府、有权威的专政机关;(2)建立指挥若臂、高效率的省及县的行政架构并搜罗有才干的政府官员;(3)恢复稳定的听从于行政机构的社会组织网络控制广袤的乡村集镇;(4)组织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同盟会--国民党团体协助政权的运作和对社会的控制;(5)团结能够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民意机构"省议会和主要的社会团体;(6)控制舆论工具以传达和反馈有用信息服务于自己的宣传需要;(7)形成可靠的财政来源,鼓励兴办实业构成坚实的经济基础,政府有经常性来源和临时筹集的款项以应付预算内和非预算性开支。这些意图大体上得到了贯彻并起了作用,有些则没达到目的,偏离了设计的轨道,起了反作用。在社会控制上例如调整社会关系促进合理社会结构的形成方面,他们显得办法不多或者表现出效果不好。
    清末,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绿林、会党活动活跃,"匪患"严重,影响了清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同时也对广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革命党在广东发起的多次起义均以联络会党举义为重要工作,特别是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更依赖于会党绿林举事反清。辛亥年起义,绿林会党一跃而为"民军"加入反清行列,为辛亥广东光复造成极大声势。但是泥沙俱下,其劣根性终究表露出来。就下层社会在革命中的表现可概括为:民军举义,广东光复--裁撤民军,又复为匪。胡汉民认为:"民军分子,以赤贫农民与其失业而流为土匪者为基本队,更裹胁乡团及防营之溃散者,以成其众,其气甚壮;然仓猝啸聚,其军实固逊,其行列形式较防营为更差。民军以首义自居,视他军如降虏;他军则薄视民军,为起自草泽绿林"[⑧]。对待这一处于新军、巡防营之外的新的军事力量--民军,起初,胡汉民对朱执信、胡毅生等党人所联络的"民军"李福林、陆兰清、谭义、陆领、张炳、黎义等部施以组织训练,并稍资以军实;其余如杨万夫、周康、石锦泉等则成立民团督办处为之编练,但"治事一月,毫无成绩",黄世仲"乃竟欲使民军拥己而作乱"[⑨]。陈炯明接手则开始了裁撤民军的工作。此举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
    1912年3月初,集中广州的民军达到51股,14余万人。陈炯明于3月1日开始筹办编遣民军事宜,"至初九日,计共解散四十余营队,为兵约三万有奇,各民军统领皆深明时局,且有自请解散以为倡率者,余皆遵守命令,欣欣领受恩饷功牌而去"[⑩]。陈炯明同时以循军为基础,接收黄士龙等部,扩编为正式陆军两师一旅,另有宪兵两营,警备队三营,总计人数2万5千余人。3月11日陈炯明的陆军与王和顺的惠军开战。21日,惠军被消灭。
    民军被遣散后,各携自备武器回到家乡,有的因地少人多,无从耕作,生活困难,迫得又变为土匪的占了大多数,因而弄得遍地皆匪,各属治安都无法维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河道纷歧,易于散集藏匿,更为猖獗。下层社会秩序更为混乱。
    1912年4月下旬粤商维持公安会在欢迎孙中山返粤的颂词中直言无讳:"吾粤现象为何如耶?掳掠不择,耕种无期,而农困矣。江海不通,运销无术,而工困矣。仇杀抢掠,殷富奔迁,而商困矣。薪桂米珠,金融窘绌,一般人民胥受困矣","我共和民国之广东而有此现象,此岂先生所忍见耶?"[(11)]在当时言论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盗匪出没啸聚抢掠作案的报道,如"粤自反正后,盗贼蜂起,劫掠梗塞,市面震动"[(12)],"改革时代秩序全失,外属劫掳焚杀之案,层出迭见。东、西、北三江一带,啸聚尤众"[(13)]。商人纷纷要求孙中山及广东军政府能采取措施,"弭清乡埠之匪氛,惩禁勒索之会党,务使秩序早复,而后闾阎ㄨ安;畎亩有耕,庶几米源不绝"[(14)]。恢复社会秩序,惩治匪盗,搞好社会治安,成了广东军政府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1912年5月10日,胡汉民请陈炯明任经略广东全省各路绥靖事宜、警卫军总司令,龙济光协助任副职,所有各路军务处、督办、总办、安抚使等归节制,广东总经略处下分14区办理。8月,总绥靖处通谕各县令限期禁绝赌博,限至本年九月初十日以前务将所属赌博一律禁绝,凡有开设赌厂、赌馆,严行查封或加焚拆。1913年1月胡汉民发出训令,各县知事遇有"赌盗会斗"四害发生时待会商属内军队帮司办理。广东军政府采取的严厉镇压措施是取得一定的效果,然则,就如有论者所指出:"1913年以后,各路绥靖处仍保留,继续进行清乡,但成效越来越差,社会治安情况甚至有所恶化"[(15)]。报界不断报道一些大小案件;1913年4月25日开平县著匪张昭、劳本等啸聚千百人团扎石榴塘、古儒墟等地掳掠;福军标统李湛阵亡。4月30日恩平新宁复聚乱党千余人[(16)]。类似的"匪患日炽"报道充斥于当时传媒。农村集镇社会秩序近于失控。在二次革命失败、广东军政府垮台之后,赌盗会斗更是猖獗,"广东土匪之多,甲于他省,有枪有械,或勇或兵。自取消独立以来,匪首群集省垣,聚匪亦数万计。他如曲尺(七响手枪)会、驳壳(自来特枪)会,尤为恃利横行,白昼枪劫,乡间有斗,即枪炮并用,与普通战斗有异。一有事变,即乘机抢掠,骚扰闾阎,甚或占据府县,攻夺省垣[(17)]。"
    匪患日炽,地方不靖,社会不安宁,何来的经济发展、政权稳定?财政(纸币不稳定)和治安问题,影响了广东军政府统治的稳固,影响到了革命党人的威信;中产阶级不满,下层民众的日子难过。革命带来了与之俱来的社会变动,在重塑新秩序的过程中由于政权的丧失,导致过程中断,于是社会秩序尤为紊乱。
    三、商人阶层坐享其成
    民初广东社会的主导力量还是商业资产阶级。广州是一个略具商业性消费城市雏形的城区,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系商人的行业性管理组织七十二行总商会影响最大,是它和九善堂集会决定发布告示,广东和平独立接受民主共和,送走清督张鸣歧,迎来了广东新政权军政府都督胡汉民。虽说独立的直接起因是民军围城,但是商会的作用也是充分地体现出来。在社会动荡转轨期它是构成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
    清末实业救国思潮涌动和兴办实业的呼喊,多多少少提高了商人的地位;清末的商会律例使商会的成立变得合法,以同业公会联会的形式出现,政治味道不浓,而以协调本身利益,调和生意上矛盾,保护自身利益,必要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主要目的。商会、九善堂构成了绅商、社会名流组成的网络,代表了较强的社会势力,他们并没有由于革命失去了什么,反而是名正言顺得到了更多的利益提高了自己地位,"商权"得到了加强。
    辛亥革命的成功无疑又提高了商人的地位,革命党人大力宣传实业革命对商人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商会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成功表示出一种由衷的感激,"满清时代,贱视军、商,商业则曰市侩,当兵则曰下流,我商民切齿久矣。得先生政翻专制,国立共和,平贵贱之阶,废拜跪之礼"[(18)]。商人地位提高。
    对商人、商会地位的变化提高,胡汉民有一分析:"满清盛时,以贵族官僚专制,绅士与官结纳作威福,竟若代表一切,而他无敢言者。迄于末造,经所谓维新变法及预备立宪,乃始承认商会、教育会等为合法团体。通都大邑贸易繁盛,商人渐有势力,而绅士渐退。商与官近至以'官商'并称,通常言保护商民,殆渐已打破从来之习惯,而以商居四民之首。……广东善堂为特产之慈善团体,初亦凭借绅士,继则附庸商人,其名义乃独立,而常与商会共进退"。胡汉民提到,张鸣歧在粤反革命时,使七十二行商会、九善堂通电诬诋革命党,畅所欲言,指此为广东舆情之代表,及反正以后,而七十二行商会、九善团又通电颂扬革命,惟恐不及。此亦可以见商人之性质矣[(19)]。
    商人没有也不可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去预测、洞察将来,或者在朦胧状态下去牺牲眼前利益"毁家纾难",商人是最讲实际利益的一个群体,缺乏主动参与政治的觉悟和热情,他们所关注的是追逐利润、得到眼前实际的利益,谁能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且能增值,他们就支持谁,在他们看来,社会稳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才是最重要的。
    民国初年广东商民心理颇值玩味。"辛亥取消独立,粤人多恨独立不成;今年之取消独立,粤人多喜独立不久"[(20)]。辛亥年广东独立,粤人燃放炮仗庆祝;1913年7月广东"二次革命"宣布独立,广州、香港等地的商人群起反对,还有不少的行业商会致电袁世凯表示拥袁反对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取消广东独立,广东商民又燃放炮仗庆贺。同样是反袁,二次革命得不到支持,而护国战争却又得到了拥护。这种心理变化轨迹可以概括为: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共和制度,资本主义经济理应有一个大发展、大飞跃,世人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广东商民更是希望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发展经济、安居乐业;他们不希望再有造成动荡的战乱局面出现,因而对于裁撤民军他们予以大力支持,而王和顺、关仁甫等人组织"扶正同盟会"搞"第二次革命",他们由出自内心的恐惧而大力反对。在广州这种商业社会中,社会稳定是商业活动的必需前提,安定是众多商民们所共同祈求的。国内统一、政局稳定,谁有权威能保持社会稳定,他们就拥护谁,这大概就是商人们政治思维的底线,在袁世凯尚未称帝、劣迹未充分暴露时,商人们且视其铁腕、权威为必要。⒉在皇权统治历史习惯影响下,北京中央政权的总统政令,显然要比"革党"的宣传来得有力多。在野身份的宣传鼓动不如中央政府所颁发政令的影响力大。一般商民在中央集权传统思想沿袭下来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是盲从中央、盲从权威,因而视"独立"为"大逆不道",是反对民国、反对中央的"捣乱"行为,不予支持,而使广东的"二次革命"举动显得孤立无援。
    商业资产阶级极力反对胡汉民、陈炯明专权,但是他们大概是没有想到其后袁世凯会下令解散省、县议会,实行专制的统治,没有想到龙济光、莫荣新的统治是暴戾的,丝毫没有民主可言,济军、桂军军纪混乱,纪律松弛,行为野蛮与胡、陈时的"民军",广东陆军相比实在差远。"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们所等到的比以前更差,恐怕是始料不及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