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考证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 祁龙威 参加讨论

(四)利用人证
    考证古代史,只能利用纸上和实物的资料。考证近代史,又可从当事人获得确据。兹举两例:
    1.王国维逝世后,清华研究院师生误以为王氏于清末曾在学部所属图书馆任编辑,经推荐王氏至学部供职之罗振玉驳正,谓王氏所在单位不是图书馆而是学部图书局。
    按,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图籍艺风充馆长"之句,罗振玉见而致书陈氏云:"此篇中间叙图书局,似误混为图书馆。图书局直隶学部,主编译教科书及审定等事,其局长以丞参兼之。至图书馆,庚辛间始开创,馆长为艺风。忠悫未尝任馆事也。"[(28)]艺风,缪荃孙。忠悫,清逊帝溥仪予王国维谥。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推论太平天国革故鼎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被五四当事人胡适提出反证。
    《胡适的日记》:1937年2月21日,"读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一册。下午,尔纲与吴春晗同来。我对他们说:做书不可学时髦。此书的毛病在于不免时髦。例如一三二页说:'这种种的改革,都给后来的辛亥时代以至五四运动时代的文化运动以深重的影响。'我对他们说:我们直到近几年史料发现多了,始知道太平天国时代有一些社会改革。当初谁也不知道这些事,如何能有深重的影响呢?"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也载此事。其中引胡适语有云:"你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受了太平天国通俗文学的影响。我还不曾读过太平天国的白话文哩。"
    上举两例充分说明,人证对考证近代史料的重要性。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师生在对《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的编辑过程中,曾及时发挥了人证与书证、物证互证的作用。
    (五)重视调查访问的资料
    近世较有政治头脑的文人留下了一些调查访问的史料,弥足珍贵,值得重视。兹举两例:
    1.张佩纶《涧于日记》:
    (光绪六年九月初四日)与蔡辅臣告士、容舫侄出都,辅臣同载至八里桥,顾辅臣曰:"此可守也,僧邸何以致败?"舆者曰:"君不见某公墓树乎?僧邸将战,先期命农家皆割新禾,守冢户皆刊林木,于是千里之内一无障蔽,意欲便骑兵驰逐,反为英人所乘,遂致败绩。"今他冢均植新树,惟某公墓树皆截顶,望之惨然!
    此是实地从群众中得来的真实史料,它具体地反映了1860年僧格林沁骑兵部队于八里桥抗击英国侵略军之所以失败,乃是由于指挥官对世界近代战争的无知。
    2.赵烈文《能静居日记》:
    (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七日)未刻,至仪征……申到纱帽州,大雨如注,街市为皖南镇刘松山兵占满,无可落足……闻刘军索饷,住此不肯前,渡江甫一营,尚有五营在江南螺丝沟、东易一带,在在皆满,行旅为之断绝。
    (初八日)同趁船彭姓副将道刘镇松山之谬。初发皖南,绐士卒至芜湖领饷,至芜湖后云须至金陵,至金陵领得五万,乃寄己家至八千金,自哨官以上皆有分,独兵勇无有,复云须过江发饷,且云江口不过三十里,士卒行至螺丝沟不啻百余里,己拥大舟粮运中流而进,士卒终日不得食,故怒甚而哗,连日来往南北岸调停解说,则已晚矣。又其平时各勇告假,以须偿欠,皆坚勒不许,至勇丁耐苦不得自去,则此款领到后全归乾没。旧制勇丁须五百人一营,今则三百人已为满数,故一充营官统领无不立富,家中起房造屋,水面连k3h810.jpg大舟,四出营利,而士卒恒半菽不饱,人心思乱,已非一日云云。予昨见中堂原奏,皖南之勇如愿北行,则全军赴徐,否则只令统将前往。以自霆军哗变,不敢强多勇北行。其札刘镇亦如此。乃婉转诳诱,不知所居何心!又在扬见随身之勇,行役甚劳,而统将提督张诗日绿轿红伞,无复从军之概。自古吏治患在中饱,今军中亦然,危哉危哉!
    按,刘松山被官书公牍粉饰为湘军最朴诚的大将,所部老湘军是未腐败的劲旅,但与其实际有天壤之别。赵烈文的目击记,正暴露了所谓"同治中兴"的真相。
    (六)理清历法
    阅读和排比近代中国史料,往往涉及几种历法的交错。清朝沿用的农历与民国改用阳历的交错;清朝"时宪书"的干支与太平天国"天历"干支的交错;西历的星期与天历星期的交错,等等。稍不审慎,即致谬误。
    近世著名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死后,其长子虚白为作《年谱》。《曾虚白自传》:"这份《年谱》虽然供给了研究父亲生活的作家很多资料,但因我只凭父亲所遗《日记》等零星手稿与平日闲谈可能的记忆,在短时期内仓卒写成,经热心读者指摘错误者已有多处。特别不可恕者,当时为求民前民后纪年统一起见,概用公历纪年,而计算疏忽,竟先后差了一年。"
    我初读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据手稿印行的《鲁迅日记》时,因见从民国元年起九年间,纪年都用干支,遂误以为仍按农历计算。但随后读到他的《乙卯日记》:2月14日,"晴,旧历乙卯元旦,星期休息。"于是始知其月日都已改阳历。
    近年我与诸生排比近代史料,充分利用了郭廷以、荣孟源等前辈对历法的考证成果。吴子善中补前修之未密,撰成了《太平天国历法研究》一书。
    (七)熟悉制度与地理
    钱穆老前辈经常叮咛门弟子,研究历史必须有两只脚:一是制度,一是地理。兹举一失误的事例,说明这二者是考证近代史料必下的工夫。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载光绪十八年(壬辰)会试报罢后闻闱中事云:
    (四月十二日)子培来,为述子封语,为之增感。盖常熟师于江苏卷上堂时,无时不谕同考细心校阅……旋四川施某荐刘可毅卷……力谓此系张季直卷……尝问爽秋,以文气跳荡辨其非。填榜之先,子封请观其卷,以孟艺及诗秦字韵,力决及非。常熟叹为无可如何。拆封时又于红号知为常州卷也。卒乃见此卷果刘可毅。于是常熟、寿阳及子封亟查予卷在第三房冯金鉴所……早已以"词意宽平"而斥落矣。
    按,张謇称会试正副总裁人名都用籍贯地名代。常熟,众所周知指翁同和,此次会试的正总裁。寿阳,指祁世长,山西寿阳人,此次会试副总裁之一,其事迹详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影印的《寿阳祁氏遗稿》中的《祁太府君行述》。查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珍藏的《清代朱卷集成》第73册,光绪壬辰会元刘可毅卷,翁同和评"奇才奇才"。祁世长评"通才也,国器也"。他们是共同把它揣作张謇所撰而定为会元卷的,不意误中了刘可毅。于是翁、祁与同考官沈曾桐一起追查张卷下落,始知已被第三房同考官冯金鉴所斥落。爽秋,袁昶。子封,沈曾桐,曾植(子培)之弟。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和传》第391页用白话译述了这段张謇的《日记》,有"事后,翁同和、孙家鼐、沈曾桐等四处寻找张卷,结果发现在第三房冯金鉴(心兰)那儿"云云。这里,作者把"寿阳"误混为"寿州,遂把孙家鼐顶替了祁世长。查安徽寿州人孙家鼐不在此次会试考官之列,怎能擅自入闱,参加追查张謇试卷的下落呢?此事告诉我们,对制度与地理的考证,不能不密。
    我对这两方面的工夫也很浅薄,但门人中已有注意及此的,如华强撰《太平天国地理志》、周新国撰《太平天国刑法研究》,等等。
    四、结束语--古为今用
    在陈垣老前辈逝世时,北京大学邵循正教授写了一副士林传诵的挽联:"稽古到高年,终随革命崇今用。校仇捐故技,不为乾嘉作殿军。"考证中国近代史,离今不远,关系密切,尤其要重视古为今用。
    在近代中国,最大的是非,是爱国还是卖国?这是史学考证必先分辨的头等大事。例如围绕英国侵占我国香港,史学领域曾激起一些旋涡。其一为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评价问题。按,在中英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部有反抗和投降的两种人。林则徐千古流芳,琦善万年遗臭,这是在清季即已有定评的。然而世界上却有极少数史家想对此翻案。他们罗列当时英强我弱的史料,论证中国必败,说什么林则徐侥幸在临战罢官,否则必将在英国炮舰面前损兵折将,身败名裂。由此推断琦善的对英投降,割地赔款,是当时中国唯一"正确"的外交政策。但是,对照考证学的准则,这种想当然是不能成为结论的。因为林则徐统兵抗英,是胜是败,未见事实。怎能凭揣度作为对琦善卖国政策喝彩的根据呢?清同治八年三月廿四日,直隶总督曾国藩与幕僚闲话:尽管林则徐也有缺点,琦善也有优点,"然至今有讥林公为非者,天下必从而唾骂矣"[(30)]。由此可见,对林、琦二人的功罪,广大人民已有公论。谁想要把它颠倒过来,必遭天下的唾骂,他们企图以推论取代考证,是不科学的。
    注释:
    (1)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38。
    (2)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最早发表于清华研究院编《国学论丛》第1卷第3号,赵万里辑《王静安先生遗著》。
    (3)《潜研堂文集》卷18。
    (4)《傅斯年全集》第2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版。
    (5)《戴东原集》卷1。
    (6)《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见《观堂余墨》(下)。
    (7)《朱文公文集》卷59。吴仁杰,字斗南,著《两汉刊误补遗》等考史之作。
    (8)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7。
    (9)《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版,本文所引顾氏的几篇《古史辨》序,都据此册,以下不再注明。
    (10)《古史新证》,最早发表于1927年10月出版的《国学月刊》第8、9、10期合刊。1935年,北平来薰阁据手稿影印单行本。此据台湾文化出版公司印行《王观堂先生全集》第6册。
    (11)(13)《国学论丛》第1卷第3号。
    (12)(16)(25)(26)陈寅恪《金明馆丛编》二编。
    (14)(21)《俞嘉锡论学杂著》下册。
    (15)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载《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17)《胡适选集》(考据),台北《文星丛刊》106号。
    (18)《潜研堂文集》卷30。
    (19)(27)《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按清儒尊先师为君,如许慎为许君、郑玄为郑君。戴震晚岁《与段若膺论韵书》尊江永为江君。可见其于江氏,绝无背师之意。
    (22)《柳诒征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3)《顾宁人学谱》第13页,载台湾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荟要》。按,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之校勘学》云:"顾炎武《音论》自言据《诗经》通古音之方法,曰:'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也。二者俱无,则宛转以审其音,参伍以谐其韵。'"亦未言顾氏本之陈第。似受梁、谢诸氏影响,未检《音论》原书。
    (24)《潜研堂文集》卷35。
    (28)罗振玉的这封信附见于《国学论丛》第10卷第3号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后。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也误学部图书局为图书馆。王德毅《王国维年谱》已订正。但近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史》下册第1241页,叙王氏简历仍有"一九○九年充图书馆编译"云云。
    (29)见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30)曾国藩《手写日记》:同治八年三月廿四日,"酉正至幕府一谈"。未叙所谈内容。此据《桐城吴先生日记》卷5"时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