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报刊舆论与社会变迁(2)
战后"师日"思想的另一表现,就是把日本看成是中国汲取西学的"桥梁"和"捷径"。中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生已踏上负笈东渡的途程。从此中国学习西方的潮流进入了"假途日本学西洋文化"的新时期。 言为心声,报刊舆论是社会公众心态的一种反映。在甲午之败刺激下,国人的爱国思想和忧患意识普遍激昂,甚至一些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的士人也逐渐为种种新学所吸引。更多的爱国者从改革中探求国家出路,中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较大变化,这是中国近百年来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机。依照传播学原理,传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传播的知识和信念的性质,取决于知识和信念系统化与多样化的程度,以及取决于我们个人对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依靠程度。"[22]甲午战争时期各报大张旗鼓地反省战败,筹谋图强,呼吁变法,都与时代潮流的律动相符契,"信息流的增长播下了变革的种子,也是信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而孕育了全国性的气候。"[23]报刊舆论营造的这种"全国性气候",对社会思潮的流转,历史进程的嬗递,国民识见的深化起了"中介传送功效"和"能动的倍增器"作用。 注释: [1]《谭嗣同全集》上册167页中华书局1981年 [2]参见《申报》1894年10月22日《论中国当变法自强》1895年3月8日、3月15日、3月17日、3月29日《自强策》1895年6月19日《救时四策》 《字林沪报》1895年2月25日、4月6日、4月8日《急救篇》 1895年3月28日、4月12日、4月13日《原强》 1895年4月20日《变法刍言》 [3]《字林沪报》1894年7月26日《恭读六月十四日谕旨书后》 另参见《申报》1895年4月11日《恤商宜废官局论》、1895年4月12日《重商议》 《新闻报》1895年9月20日《书倡兴商务事》、1895年10月29日《通商宜设立商部以浚利源》 《字林沪报》1894年10月27日《制造说》、1894年12月1日《中国急宜收回利权说》 [4]参见《申报》1895年7月1日《论重设海军亟宜变通整顿》、1895年10月11日《论练兵为立国之本》 《新闻报》1894年9月26日、9月27日《中倭兵制不同论》 《字林沪报》1895年6月11日《拟改兵制策》 [5]《字林沪报》1894年11月18日《与客论中国自强之道在培植人材》 [6]《字林沪报》1895年5月9日《论中国之势》 另参见《申报》1895年6月9日《广学校议》、1895年7月6日《论以西学培植人材为急务》 《新闻报》1894年11月19日《论各省书院宜设法变通》、1894年12月20日《振兴格致以培人材议》 《字林沪报》1895年5月31日《原才》 [7]《申报》1895年3月22日《善后刍言》 另参见《新闻报》1895年3月13日、3月14日《设议院以达民情说》 《字林沪报》1894年12月19日《论创行新法宜首开议院》 [8]《申报》1895年3月21日《变法以求实效说》 [9]《申报》1895年5月28日《论务本》 [10]参见《新闻报》1895年4月6日《倭国建置沿革考》《字林沪报》1894年7月22日《日本官制考》、1894年9月5日《日本气候风俗考》、1894年9月6日《日本山川港岬岛湾考》、1894年9月7日《日本疆域考》 [11]刘建明:《当代中国舆论形态》110-1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43页 [1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333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严复集》第1册,223-224页,中华书局,1986年 [15]《万国公报》72册(1895年1月)14911页《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 [16]《申报》1894年10月5日《罪言》 [17]《万国公报》71册(1894年12月)14842页《中日两国进止互歧论》 [18]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申报》1881年3月16日《阅日本大言书后》 [20]陈崇山等编:《中国传播效果透视》174页,沈阳出版社1989年 [21]《康有为政论集》上册,213页,中华书局,1981年 [22][英]丹尼斯·麦奎尔等著,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1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3][美]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43-44页,华夏出版社,1990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