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反侵略的爱国思想的确立和形成,除了救亡图存的社会历史原因外,主要是由于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良部分。从中国历史上看,每当外族入侵时,清官和忠臣一般都成为抵抗派的代表,岳飞、于谦就是显著的例子。林则徐对古代那些系国家安危于一身的忠臣义士一向怀着仰慕向往的心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在赴云南充任乡试正考官的途中曾访查有关张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遗迹,并在谒汤阴岳武庙后作怀古诗一首,"不为君主忌两宫,权臣敢挠将臣功。黄龙未钦心徒赤,白马难遮血已红。尺土临安高枕计,大军河朔撼山空。灵旗故土归来后,祠墓犹严草木风"[39]。一方面对岳飞表示钦敬,一方面又对南宋的偏安和抗金事业未能成功表示遗憾。道光七年(1827年),在署陕藩任时,曾访古赋诗,对古代杰出政治家民族英雄张良、诸葛亮和文天祥等人表达了仰慕的心情,而对诸葛亮尤倍加赞叹,他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放垒秋,归骨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40]。他盛赞岳飞、于谦"纯忠伟伐……同昭天壤,千古以两少保称",强调应当重视发扬于谦"尚友信国(文天祥),进而尚友岳忠武"这种代代相承的爱国主义传统[41]。直到晚年,他还勉励后人学习当年坚决抵抗西夏入侵的爱国政治家范仲淹,将"平夷"之策"大用于世"[42]。可见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形成并非偶然,是与其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分不开的。 (五) 林则徐夙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计个人祸福成败。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他受命钦差,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烟毒。临行前,他向座师沈维k3h503.jpg(鼎甫)辞行时,慨然表示"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43]。当清朝统治者慑于侵略者的船坚炮利,而把侵略者的肆虐迁怒于他时,他仍然以"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为信念[44]。在广州待罪期间,仍坚持反侵略立场,具摺力陈:"鸦片烟之害如洪水猛兽,虽尧舜在上,不能不为驱除,大圣人执法惩奸,为天下万世计,而天下万世之人,断无有以鸦片烟为不必禁之理,请褫职赴定海军营效力,以必剿为期"[45]。道光二十一年(1814年)五月,他奉到遣戍命令,七月,因总理河务大学士王鼎的推荐,奉命在扬州折回东河效力"赎罪"。于八月十六日到达开封,亲驻祥符六堡河上,"追随星使,朝夕筑坝"[46],以至"奔驰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两症相反,医药极难"[47]。但即使在此时,仍密切注视东南战局的变化,积极筹谋"出奇制胜之方"。他深知自己的处境,"此时宜极守如瓶之戒",但事关国家命运,"转思……究不可自匿"。因而从1841年秋到1842年春离开工地前,他一再向抵抗派友人宣传"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指出当局"徒守于陆,不与水战"的战略错误;他还致书两江总督牛鉴"力陈船炮水军之不可已"[48]。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初六日,当林则徐把久病的妻子交托友人照料之后,自己带着三子聪彝、四子拱枢离开西安古城时,曾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49],抱着把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浩荡襟怀,踏上了远戍的途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表露了自己忧心国事的情怀:"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燎原,身虽放逸,安能委诸不闻不见?……愈行愈远,徒觉忧心如焚耳"[50]!同年秋,在《致马辅相书》中说:"回念东南军务,寝食难安"!当他策马出嘉峪关后,更感慨万千地说:"一骑绕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51],忧国忧时的一片丹心,跃然纸上。同年十二月十九日;适逢东坡诞辰纪念日,他与邓廷桢、文一飞等邀集诸同人,举行一次"伊江未有之创举"的纪念会。并当场赋诗,诗中引述了苏东坡的"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之句后吟道:"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说足壮羁臣羁"[52],表示要追踪前贤,虽在穷荒绝域,也要不忘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事实证明,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开垦南北疆,推广坎井、纺纱车,兴修水利,加强民族团结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他专函向兵部职方司主政陈弼夫表示自己"滞留绝塞,无可告慰关垂,惟……中原之事,未敢忘怀"[53]。同月,在致李星沅信中说:"东南事局,口不敢宣,而固无时不悬悬于心目间,不知何所终极"[54]。即使晚年退隐还乡,他还是身在江湖,心存君国。恰值那时福州省城胜地乌石山上积翠寺、神光寺为英人逞强占用,群情愤愤而无可如何。他回到福州后,认为英人依约只能在城外居留,而不得居住城内,霸占胜地。亲自出面亲领当地士绅力向英人抗争,迫使英人屈服,退出城外。此事充分显示了他切志攘外的浩然正气。我们从诗文中可以看到林则徐无时无地不以国家社稷为念,一旦触及国家民族命运,他就肝胆欲裂,蒿目焦心!林则徐忧国忧时的忠爱思想,与诸葛亮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文天祥的"殉国忘身,舍生取义",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思想情操,如出一辙,实无二致。 尤值一提的是,林则徐在蒙冤受屈的谪居期间,除不忘东南海防,抵御英国侵略外,还注意到要加强西北边防的问题。他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55]!他的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根据当时俄国的现实情况有的放矢。他在到伊犁后,与日益强大且力求东渐的俄罗斯接触,当时这一陆上强敌已由黑海沿里河南侵游牧各回部,与中国壤地相接,我国西部边陲如塔城、伊犁、喀什噶尔等地,开始承受西来的压力。可是边陲历任大员并未认请这一现实。林则徐慧眼独具,洞烛机先,他到伊犁后,就开始搜集资料,于一年后,写成《俄罗斯国纪要》一书[56],提示俄罗斯的真貌,大声呼唤起国人的注意。他根据新疆地广人稀,粮产不丰的实际情况,认为御边之策,首在开垦殖边,在开明阿就任喀什噶尔领队大臣时,提醒他不要为"三载无边烽,华夷悉安堵"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积极备边,未雨绸缪。他在谪戌期间致力于新疆的垦殖工作,就是为开发新疆、巩固西北边防的一个有远见的做法。日后的事实证明了林则徐这一预见是正确的。他的公忠谋国思想是始终如一,无所不在的。 (六) 近代的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传入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输入了新的文化。坚持"自强不息"的思想传统,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就,同时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唯一出路。林则徐以经世匡时为己任,对于传统文化,既善于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良部分,同时又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他不同于当时一般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方面。林则徐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57],大胆地把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运用于探求外来先进文化的实践之中。他一到广州,即选择熟悉外情的人才,组织翻译班子,有计划地搜集和翻译外国书报,"借以采访夷情"[58]。他让人把英人主办的《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翻译过来,称为《澳门新闻纸》。并将其中有关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方面的译文编辑成《澳门月报》,有些还附在奏折里,进呈道光帝"省览"。为了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他又组织力量翻译了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一书,后来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是以此书为蓝本著成的。为了对外斗争的需要,又选择了瑞士人滑达尔所著《各国律例》一书,以了解各国的法律制度。另外,还译编了英国人著的《华事夷言》,以了解外人对华评论。为了改进军事技术,他又组织翻译了大炮瞄准法等武器制造应用书籍。他还能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子,利用一切机会,亲自向外国人询访外情。如他曾向英国医生喜尔等人询问英国、土耳其的情况,并请喜尔等看他给英国女王照会的草稿,据以修改"所发现的一切错误"[59]。通过不断搜集、积累、研究有关外国资料,使他了解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和富强现象,对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和军事科学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林则徐的这种革新引进开放思想,对当时的反侵略斗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综观林则徐的一生,可称得是中国文化之人格化。在鸦片战争时期,在传统精神的发扬下,坚持去毒抗暴,百折不回,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一向具有的大智大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尽了极大的贡献。而在他身上呈现的孝友齐家、忠贞报国,待人接物,以信以诚,忧国爱民,以身任咎,奉公不牟利,尽瘁不热中,临难不退缩,受屈不怨尤,忠君而不媚外,维护清朝统治,又坚持民族气节,都显示其完整的人格和浩然正气,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典范。他的道德情操与民族气节,即使在当今提倡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亦可供我们以借鉴和发扬光大。林则徐不愧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人物,他的名字,将昭重蕳册,永远值得后人崇敬和敬仰。 本文写作中参考陈胜粦教授著《林则徐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一文,以及杨国桢教授著《林则徐传》等。 注释: [1]林则徐晚年所刻"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侯官林则徐少穆书画印"。 [2]左宗棠:《林文忠公政书序》。 [3]《云左山房诗钞》卷一《与巢松前辈为归田之约,诗以坚之》。 [4]《云左山房诗钞》卷二《先考行状》。 [5]《云左山房诗钞》卷四《上蒋励堂制府书》。 [6]《云左山房诗钞》卷二《题陈慕甫前辈遂初楼》。 [7]《云左山房诗钞》卷二《先考行状》。 [8]《云左山房诗钞》卷四《辞两淮盐政呈》。 [9]《论语·泰伯篇》。 [10]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 [11]金安清《林文忠公传》。 [12]《云左山房诗钞》卷一《沅两君歌》。 [13]同[11]。 [14]《林则徐集·日记》第111页。 [15]同[11]。 [16]同[11]。 [17]《林则徐集·奏稿》上册,《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欠收情形片》。 [18]《云左山房诗钞》卷四《答陶云汀宫保书》及《再答陶宫保书》。 [19]同[17]。 [20]同[11]。 [21]同[11]。 [22]林聪彝《林文忠公年谱》草稿。 [23]同[11]。 [24]同[11]。 [25]《三吴同官录序》。 [26]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三《覆奏查办灾赈情形摺》。 [27]同[11]。 [28]《林则徐集·奏稿》中,第571页。 [29]同上书,第598-601页。 [30]《鸦片战争》资料(一),第336页。 [31]《云左山房诗钞》卷五。 [32]《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信及录》第23页。 [33]同上书。 [34]《东华续录》道光三九。 [35]《通艺阁诗三录》卷六。 [36]《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未》卷七第18-20页。 [37]《中国丛报》1839年9月号。 [38]林则徐:《英夷鸱张安民告示》。转引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37页。 [39]《云左山房诗钞》卷一。 [40]《云左山房诗钞》卷三。 [41]《云左山房诗钞》卷一,《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 [42]林则徐:《致林芗谿书》(道光三十秋于福州)。 [43]缪荃荪纂《续碑传集》卷二四。 [44]《林则徐集·奏稿十》(中)。 [45]金安清《林文忠公传》。 [46]林则徐《夏苏鳌石书》(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于洛阳)。 [47]林则徐:《答张仲甫书》(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于伊犁)。 [48]林则徐《夏苏鳌石书》(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于洛阳)。 [49]《云左山房诗钞》卷六《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50]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壬寅仲秋上浣于兰州旅次)。 [51]《云左山房诗钞》卷七《出嘉峪关感赋》。 [52]《云左山房诗钞》卷七《林则徐集·日记》第442页。 [53]《林则徐书札》:《致陈弼夫函》。 [54]林则徐致李星沅手迹,原件藏故宫博物院。 [55]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林文忠公事略》。 [56]《清史》卷一百四十七《艺文志》二。 [57]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21页。 [58]《林则徐书简》第44页。 [59]《鸦片战争》资料(五),第321-32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