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英国与甲午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海》 赵树好 参加讨论

发生在1894-1895年间的中日甲午战争,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此,一般人了解不多,国内外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拟依据大量资料,对英国在甲午战争初期、中期、后期的活动影响(1894·5-1895·10)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初期:力求维持现状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全琫准领导的东学党反政府起义,朝鲜国王李熙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也极力劝诱清廷出兵,清政府盲目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清军1,500人赴朝,日本乘机向朝鲜派兵万余人,抢占战略要地。英国在中日纠纷初期的态度如何呢?一些学者指出,英国对日本采取"纵恿、妥协政策",采取"支持日本的立场"。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
    诚然,英国的确有过一些对日"纵容、妥协"、"支持"的举措,例如,在中日谈判期间充当调停人的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多次胁迫清总理衙门答应日本所拟四个条件:"改革朝鲜内政","派大员赴朝鲜商办","两国共保朝鲜,不许他国占其土地"及"日本商民在朝鲜与中国商民一律看待"[1],满足日本"既把清军拖在朝鲜,又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进一步挑衅"的欲望[2]。总理衙门也不甘示弱,它指出:"朝鲜有其自主之权","不得对其内政滥加干涉"[3]。况且朝鲜是中国的属邦,如果日本人在朝鲜与中国人一律优待,"即系分去属邦一半之意,故不能允"[4]等等。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英国还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英国在远东地区攫取的权益最多,为了维护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保持现状,它还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支持中国,反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首先,英国先后采取四个步骤避免战争爆发:"劝说日本避免同中国冲突";"发起五强(英、德、法、美、俄)联合调停"[5],提议中日驻朝军队分开,设立中立区,然后再进行谈判;建议中日"撤兵再议善后","或令日本先撤续派之兵,所剩者与华兵现驻之数相同,此中或撤或留,两国同办,然后再商议别的事"[6]。但由于日本采取欺骗宣传,离间英、俄关系,提出了中国不能接受的条件,致使英国的调停完全破产。其次,英国还允许中国租用英国怡和轮船公司的"高升"、"爱仁"、"飞鲸"三船为赴朝清军运送军队、饷银、马匹及枪械等。所有这些,都不能解释为对日本的"纵恿、妥协"和"支持"。
    总之,我们认为,在中日纠纷的初期,英国为维护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主要采取支持中国,阻止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政策,它对日本虽有"纵容、妥协"和"支持",但居于次要地位。
    二、中期:对日本有所支持
    战争期间,关于英国的立场,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在一些学者来看,英国"扮演着一个支持日本的角色";另一些学者则强调英国采取"听任事态自然发展的消极态度"。我们认为,上述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我们承认英国从1894年7月16日起为利用日本防止沙俄南下,维护自己在远东的优势地位,不再阻止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转而"支持日本"。然而,还应看到英国支持日本的情况是极为复杂的。首先,在日本的拉拢下转变态度,但其内部仍有分歧。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政府担心与中国开战后俄国出来干涉,迫切希望修改英日条约,获得英国的支持。所以,日本极力拉拢英国,并在帽子和砂糖的关税上对英让步[7]。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才转变态度。1894年7月16日,英国在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上签字。条约签订后,英国外交大臣金伯理向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祝贺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清国大军还远为有利。"[8]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接到条约签字的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斋戒沐浴进宫觐见皇上,上奏日英条约签订完毕。"[9]第二天,日本大本营就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开战,并制定了作战计划,不久战争爆发。可见,条约的签订,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击沉了为清政府运兵的英国"高升"号商船,928名中国官兵及5名英国水手遇难。日本袭击"高升"号,显然是违反国际惯例的。"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出后,英国舆论大哗,纷纷谴责日本违反国际公法,怡和轮船公司要求日本赔偿损失,英国政府也对日本提出强烈抗议,要日本政府对这次事件负责。日本政府非常惊恐。8月8日,青木公使赶忙照复英国外交大臣:"我能给予英国政府关于我国政府之忠实希望之保证:一旦证明日本海军军官之行动是违约的,日本政府将给予一切赔偿。"[10]同时,日本政府极力优待"高升"号英籍船长及船员,青森公使甚至收买英国报社,结果,《每日电讯》、《泰晤士报》等几家主要报纸都改变腔调,转而为日本辩护。英国政府也逐渐改变立场,不再要求日本赔款道歉。随着日军的节节胜利,英国法庭竟混淆是非,判决"高升"号损失,责任不在日方,强迫中国向英国怡和公司赔偿了"高升"号的全部损失。8月1日,英商"重庆"号轮船满载旅居京、津的日本领事夫人、孩子及少数欧洲人驶往塘沽,在沽河口等待使领馆人员。8月2日深夜1点至5点,大约70名清军士兵"随带刀枪",愤怒地呼喊着"高升号"涌向"重庆"号[11],"所有在船女人及小孩等因惧而啼号"。清军士兵将10名日本妇女赶到岸上,"在栈房内管押。"清军袭击为敌对国运送侨民的"重庆"号原无可厚非,但英国竟强令大沽炮台向"重庆"号鸣炮21响,以示认错。当然,英国也不愿因这件小事与中国的关系搞得过僵,兼之英政府内部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有分歧,故没有进一步提出"惩凶""赔款"的要求。其次,支持日本的措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亦允许英船为日本大量运送军火,支持日本的侵略活动。9月间,日本雇佣四艘英国商船满载军火,由新加坡驶往日本[12]。其中"巴山"轮被台湾巡抚邵友濂所派"南琛"兵船和"斯美"官轮擒往基隆,后转上海。经查该轮载运炮弹、"枪弹及日本铁路等件,并有松香等项违禁之物"[13]。但"巴山"号船长及英国驻华公使,领事等极力阻挠中国进一步查验该船,最后英使欧格讷竟以"延误日期"为借口,强迫中国向英国赔款4,000英镑。此外,英国还允许日本在英订造两艘12,000吨大铁甲舰。连英人赫德也承认:"这两艘船当然不是为了对付欧洲国家建造的,而是为与中国争夺远东海上霸权"[14],等等。
    第二,英国不愿看到中国受到太大削弱,影响其在华权益,故对中国反侵略战争亦有所援手。战争爆发后,日本要求英国将受雇于北洋海军中的英籍洋员(海军专家)撤走,遭到英国拒绝。开战初期,清政府与赴朝清军联络困难,在英使欧格讷的默许下,中国雇佣英国邮轮为驻守仁川、汉城、牙山等地的清军送信,并将当地战况带回中国。同时,清廷也长期雇佣英国"爱仁"等商船运送士兵、枪炮、弹药、饷银,当日本质问时,英国拒不承认。"高升"号被击沉后,英国"海豚"号军舰前往出事地点救人,"将高升船所沉之人又救起八十七名。"[15]黄海海战期间,"英国兵船七只到大鹿岛一带救人"。[16]"求出'广乙'船弁兵十八名"。[17]此外,中国曾雇佣英轮探听日军动向,英国军舰也多次尾随日舰观战,并将所获情况通知中国,中国由此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1894年8月1日,欧格讷告诫总理衙门大臣:"闻日本入谋,如在海上战胜,即以陆兵两三万径犯津京。……如山海关等处,防兵调出,后路未免空虚",请中国加强这些地区的防务[18];9月29日,赫德告诉总署:"据沪关密电,倭兵三队,每队三万来华,头队指黄海,其两队往别处,却无地名,已于昨日开行,日内南北洋恐有战事"[19];11月7日,李鸿章致电总署:英船传信云,日船"专要打沉定、镇两舰"[20];1895年1月8日,李鸿章寄译署:"鸿闻英人密探,日有猛扑威海之说";1月15日,英领事税司曰:英舰"闻日兵将由成山登陆,故开往观望等语"。[21]这些情报极其重要,但因清廷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故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上述情况绝对不能解释为英国"支持日本"。
    第三,当日本的侵略活动危及英国权益时,英国就限制日本。甲午战前,由于战争迫近,上海道于1894年7月23日通知各国驻沪领事,拟在必要时封锁吴淞口,这等于停止中国最大通商口岸上海的全部贸易,英政府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训令其驻日代理公使巴柴特向日本政府取得一项保证:"上海和上海的出入孔道(指船舶自南、北两方进出上海的航道)都将划在军事活动范围之外"。[22]但由于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就在上海,它昼夜赶制军火,支援前线,"而且这个港口被自由地利用来输送军械给养甚至军人"[23],所以日本当局不久又表示懊悔,日本报界也煽动政府采取行动,日本遂要求中国把江南制造总局搬走,或令其停工,否则将攻打上海。英国绝不允许日本触犯自己的商业利益,1895年1月,英国政府命令其驻华海军司令费里满德,着他"使用他认为必要的手段,来保证(中立协定)得受适当的尊重。"[24]于是,费里满德在吴淞口布置20余艘军舰防御日本,并表示"如逆倭船来犯,当急击之,决不令其任意猖獗,侵扰通商口岸。"[25]所以在整个战争中,日本始终未敢侵犯上海。平壤、黄海战役后,清政府为了防止日本海军进攻东南沿海城市,先后封闭了宁波、福州等港口,这使英国在华南的贸易蒙受一部分损失。同时,英国还害怕"战争的长期发展,有可能使走投无路的清政府投向俄国,从而损害到它在远东的地位。"[26]所以,英国力图对日本进行限制。10月6月,英国分别照会法、美、俄、德等国,"建议以中国对日赔款及国际共同保证朝鲜独立二条件,联合调停中日战争"。如果在此时中止战争,则可以大大减少中国的损失,限制日本的侵略活动,对日本极为不利。英国的这些活动,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为"听任事态自然发展","放手任日本发动战争",更不能说是支持日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