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英国与甲午战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海》 赵树好 参加讨论

总之,在这一时期,英国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优势地位,阻止沙俄南下,在日本的拉拢下极力支持、袒护日本的侵略活动。但英国朝野对待日本的态度存在着分歧,故英国在若干重大事件中的处理手段不尽相同。英国也不愿看到中国受到过分削弱,从而影响自己的在华权益,更不允许日本触犯自己的权益。
    三、后期:对双方态度冷淡
    1895年2月以后,战争接近尾声,清军败局已定,清廷被迫同日本议和。一般认为,英国从中日议和到三国干涉还辽期间采取支持、拉拢日本的政策。我们认为,此种观点不够妥当。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其中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这一条款"直接威胁到沙俄在中国东北、华北的侵略利益",[27]于是它便联合法、德两国共同"劝告"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三国军舰也同时出现在中国和日本海面,虎视眈眈。日本惊恐万状,它深感自己不是三国的对手。为摆脱困境,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一方面要三国撤回劝告或减少劝告内容,另一方面则企图与英、美、意等国组成反干涉联合阵线,以与三国抗衡。4月26日,陆奥外相训令其驻德公使加藤高明,让其转告英国政府: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对清朝首都及东亚和平均未构成威胁,并以允许英国在辽东半岛自由贸易、降低关税率相引诱,还煽动说:俄国干涉完全是为了觊觎满州东北及朝鲜北部,对英国极为不利,希望英国支持日本。然而,英国不愿看到日本势力过分膨胀;况且英国的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更不愿为日本的利益与三国大动干戈,倒希望看到俄国因干涉还辽而与日本展开争斗,从而坐收渔人之利,所以断然拒绝日本的请求。英国在关键时刻采取这种态度,决不能解释为支持、拉拢日本。
    英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在中日议和初期,中国驻英、法、意、比大臣龚照瑗曾拜会英国外交大臣金伯理,请求英国帮助中国,被金伯理婉言拒绝。他说:日本"未有定见(即未说明索项--引者),刻下不便言"。[28]2月间,署两江总督张之洞获悉日本将割占台湾的消息后,为保全台湾,致函总理衙门,指出:"台湾逼近闽浙,若为敌据,南洋事事掣肘,且其地精华所萃,美利地穷",故建议总理衙门"与英公使外部商之,即向英外部借二、三千万,以台湾作保,台湾既以保借款,英必不肯任日人盘据,必派轮保卫,台防可缓,将来借款还清,英国无从觊觎台湾,其权在我,如照此办法,英尚不肯为,我保台湾则更有一策,除借巨款外,还并请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此乃于英国大有益之事,必肯保台湾矣。"[29]此后,台湾绅民及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也提出类似要求。[30]但是,英国根据它所掌握的情报,认为台湾对它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日本领有台湾,于英国并无损失,所以拒绝了中国的要求。在三国干涉还辽期间,龚照瑗请求英国参预干涉还辽,又遭拒绝。由此可见,英国对待中日的态度完全是以其自身的目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不能简单地判断支持谁反对谁。
    注释: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二),第614-615、621、575、613页。
    [2]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3]《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575页,附件三,第723号文件。
    [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二),第614-615、621、575、613页。
    [5]戚其章:《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外交策略》,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二),第614-615、621、575、613页。
    [7][日]藤村道生著、米庆余译:《日清战争》第77页。
    [8]叶昌纲:《中日战争与英国,载《晋阳学刊》1987年第3期。
    [9][日]陆奥宗光著、伊舍石泽:《蹇蹇录》。
    [10]《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575页,附件三,第723号文件。
    [11]《北华捷报》1894年8月10日、1895年1月11日。
    [12]《中倭战守始末记》第3卷第20页。
    [13]《台湾巡抚邵致总署函》光绪20年9月23日。
    [14]《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47页。
    [15]陈旭麓等主编:《甲午中日战争》下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16]陈旭麓等主编:《甲午中日战争》下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17]《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第975页。
    [1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三)第14页。
    [19]《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1、337、347、456页。
    [2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三)第191页。
    [21]《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1、337、347、456页。
    [22]《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52-53页。
    [23][英]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第34页。
    [24][英]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第34页。
    [2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五)第341页。
    [26]陈诗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干涉活动和矛盾斗争》,载《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0年第1期第82页。
    [27]杨遵道:《三国干涉还辽的实现及其影响》,载戚其章主编:《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诗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13页。
    [28]《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1、337、347、456页。
    [29]《清季外交史料》第107卷第5页。
    [30]郭焕圭:《英国外交与台湾的被割让》[1894-9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