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承接过广泛存在于农民和下层社会中间的种族主义思想,受到中国士大夫传统"夷夏之辨"春秋大义观念的影响,但它淘汰了"笼统的排外主义"和"宗法"色彩。他因袭了维新派把民族独立与资本主义化联系起来的观点,但却抛弃了妥协的倾向;同时又吸收了欧美国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期间掀起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其形成之初,就具有其崭新的内容,它以反满作为反封建的手段,通过打击帝国主义的走狗,结束封建帝制实现其民族独立,又通过反对清廷的民族压迫,实现"五族共和",建立民族平等合作、共同参政的共和政体,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又集中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民族压迫的意愿,它概括了民族斗争的任务,把民族斗争有机地同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把当时我国的民族运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其具体措施是采取"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和"涨价归公"的手段和步骤,实施"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的方案,从而,达到预防资本主义的"祸患"、"解放农民自身问题"和造福社会的目的。这些措施,实际上不是经过农民革命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来限制地主对于土地的垄断,同时通过国家收购政策来实现"土地国有"。在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条件下,孙中山的土地纲领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要求根本消灭封建剥削的愿望,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创造条件,并为后人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总而言之,孙中山是中国人,他虽接受中西文化的教育,成年后又长期生活在国外,在外国寻求救国真理,又在外国组织革命团体,研究革命的理论和战术战略,但他的思想既没有完全西化,也不是顽冥地保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态度是努力地"集合中外的精神,防止一切的流弊。"[③j]所以,孙中山为了中国近代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不倦的开拓性探索、吸收和融合。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以及其他理论都是中西文化精华的结晶。他不仅以其光辉的革命业绩名垂史册,而且还以其卓越的思想建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理论、学说丰富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宝库,也是他留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遗产。 注释: ①a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页。 ①b转引李伯新撰:《孙中山的亲属和后裔》,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1993年出版的《中山文史》第27辑第1-2页。 ②b黄彦、李伯新:《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4-283页。 ③c④c孙中山:《复翟理斯函》,《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6-48、47页。 ⑤c⑥c孙中山:《香港兴中会章程》,《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1页。 ①d近代中国同列强一共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中国学术界说法不一,据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一书统计,清政府统治时期签订了五百多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签订了三百多个,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签订二百多个,总计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见本书,第9页)。另据张振昆先生在《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一文对不平等条约作了非常清楚的解析,他认为其总数大约有三四百个(见北京《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1-19页)。 ②d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4-25页。 ③d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2-174页。 ①d孙中山:《在槟榔屿对侨胞的演说》,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①e孙中山:《在槟榔屿对侨胞的演说》。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②e《中山先生之痛言》,《民立报》(上海)1913年3月26日。 ③e《孙中山先生致袁世凯电》,《民立报》(上海)1913年7月22日。 ④e邓泽如辑:《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札》卷2。 ⑤e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页。 ①f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69-970页。 ②f③f④f《民国日报》(上海)1916年5月9日、10日、11日。 ⑤f黄兴:《复谭人凤电》,《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3页。 ⑥f《国父全集》第4册,台北1973年版第353页。 ⑦f孙中山:《致上海陈汉明》,《中央党务月刊》第12期。 ⑧f《民国日报》(上海)1919年10月9日。 ①g《孙中山先生在寰球学生会的演说词》,《民国日报》(上海),1919年10月21日、22日。 ②g李大钊:《挽孙中山联》,载《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665页。 ③g吴忠信1925年3月北京追悼孙中山大会联。见《挽孙中山先生联选》,第179页。 ④g《孙文学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04页。 ⑤g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页。 ①h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页。 ②h③h④h《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8、27-28、36页。 ①i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第35页。 ②i〔日〕宫崎寅藏著:《三十三年落花梦》,上海群学社1905年版第55-57页。 ③i④i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6、808页。 ⑤i华中兴著:《中山先生政治人格的解析》,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7月印行第180-181页。 ⑥i高崇云:《中山先生与美国》,《国父史迹书画巡回展实录暨中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1994年6月编印。 ①j张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又见《孙中山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②j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9页。 ③j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选集》第80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