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可以对文章所提出要考察的两个问题做出如下的概括: 所谓晚期洋务派,是甲午战后统治阶级由内部推行洋务复兴,即在实际中仍然变器不变道的政治派别。但晚期洋务派在筹施洋务复兴的同时,却形成了并步步深化着政治现代化的认识。这一状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经过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通过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倡行特别是百日维新中注入生命与热血的阐扬,终于伴随着庚子年间民族危机对中国人的重创而推展到了统治阶级内部以至其权要人物。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进程看,由于其特定的政治现代化思想的表达方式,使其认识并未对中国早期的政治现代化予以促进。而从洋务派自身的历史发展看,如果说1902年总理衙门的取消标志着洋务运动结束的话,那么在此前,随着晚期洋务派政治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深化,洋务派在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历史命运已经完结。 通过晚期洋务派政治现代化认识与表达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艰难之处在于,当愈来愈重的民族危机将政治现代化推上历史舞台之际,中国却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民质,甚而是“官质”,最高当权者对这一历史需求更无认识。某些封疆大吏在此的认识虽然高于清中枢,但在封建中央政治权威总体上仍然十分强大的态势下,这些地方督抚不得不试图借用一种非常态下的政治构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压迫清廷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使政治现代化的要求与封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斗争掺杂在一起,这种建言方式首先就为清廷所不容,使这种可能出现的明确的政治现代化的表达胎死腹中,失却了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对政治现代化的促进。这样,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政府主导型的以自身为变革对象的政治变革不能成为现实,当经济、文化等等步步迈向现代化之时,政治现代化始终处于停滞之中。 注释: ①③[11]《劝学篇·设学》。 ②[15]《劝学篇·序》。 ④⑩《劝学篇·明纲》。 ⑤[1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第322页、316页。 ⑥⑦⑨《劝学篇·会通》。 ⑧《劝学篇·循序》。 [12]《劝学篇·正权》附言。 [13]参阅拙著:《严复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章。 [16][23][24][28][31]《光绪朝东华录》总4602页,参阅总4722-4771页,总4753~4754页,总4767页,总4655页。 [17][20][26][33]《愚斋存稿》卷50,电报27,页23;卷50,电报31,页10,卷54,电报31,页10;卷54,电报31,页25。 [18]盛宣怀:《庚子亲笔函稿》。 [19][27][32]《张文寰公全集》,卷171,电牍50,页38;卷171,电牍50,页30;卷172,电牍51,页11。 [21]刘坤一在“百日维新”后一段是积极的,甚而是遵令进行地方官制改革的极少数人之一。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清末近代化中的地方督抚》中有专章研究。 [22][25]《刘坤一遗集》(五)第2294页,2233页。 [29][30]《刘坤一遗集》(六)第2625页,262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