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之初,这四个人的实力是很强的,就其所控制的兵力来说都大于当时的任何汉军一旗。他们爵封王公,地位远在汉军的固山额真之上,因此,他们不可能受制于汉军固山额真,而是一人关便分别率其部众单独成军,驰骋于战场之上。顺治六年五月:“令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万六千九百,共二万,往剿广西,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两万,往剿广东,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18]王称之改,挈家率属南下,似乎已可看出清廷对其地位的肯定更进一步,同时对三王南征有着更大的依赖。这时清廷可能已有使这三股势力远离京畿,既可利用其镇治南方,又可以防不治的用意。当时沈志祥已死,其子沈永忠袭爵,仍率其旧部战于湖南。观《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之记载,此时沈氏一族虽不及三王受重视,地位仍不减当年。 尽管这四股势力不隶于汉军,但因与汉军同为“从龙”、“定鼎”之兵,且曾附于汉军,在兵丁待遇上却大体与汉军一样,而远高出绿旗之上。在名称上也区别于绿营等其他编制而称“旧兵”。因其挈家驻防,故在京畿不享有份地,基本与驻防八旗汉军同。三王及续顺公在地位上最低相当于固山额真,甚至还要高一些。康熙十一年御史马大士疏参孙延龄时,便称孔有德旧部为“王旗”、“本旗”[19]。康熙十七年在给兵部的上谕中,因耿精忠(耿仲明之孙,时袭爵)领兵在外,命耿昭忠赴闽,“暂理旗务”[20]。三王在顺治、康熙初年驻镇南方,分别形式了自己的“旗务”。大体包括本管内官兵任免赏罚,军事训练指挥,田土户口管理,诉讼刑狱事务等。在军队的建置上也全同于汉军。入关后,不入汉军的汉兵,均被编入绿旗,分隶于督、抚、提、镇而称营。而三王及续顺公旧部却与旗兵一样,虽不称旗兵,但组织编制仍称佐领,官员设有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实际早在三王南下的顺治六年六月便设:“定南王下牛录章京十五员,靖南王下牛录章京十一员,平南王下牛录章京十二员。”[21]顺治十三年,“兵部议复靖南王耿继茂(耿仲明子,时袭爵)、平南王尚可喜疏言:平南藩下,额设十二牛录,靖南藩下额设十一牛录,俱照八旗例。每牛录各设护军校一员、前锋一名、亲军二名、护军十一名,每前锋十名,设前锋校一员;亲军十名,设亲军校一员,俱听该藩酌量补授。从之。”[22]顺治九年七月孔有德死,由其部将线国安统其旧部,后又以孔有德婿孙延龄统之,其制一如耿、尚二王。续顺公兵及平西王吴三桂所部亦如之。当时只将这些人的旧部按旗制编定,基本是二百兵为一佐领。其部加添的所谓“新增兵”,均设为王藩专属之绿旗,建立营制,一般分左右翼,其俸饷待遇等当然与前者迥异[23]。这些情况说明了清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几股早期归降的汉人势力,对其首领礼遇优荣,对其旧部不使离散,造成了一种在八旗汉军内无法成编而又不能待之如绿旗低下的局面,于是采取了利用汉军的组织形式和待遇、翼使其成为不生异己之感而又忠心效命的一种特殊军队。然而这些人的势力和实力一旦足以独霸一方,便自然与天下大定,清政权的集权和统一相矛盾而产生新的斗争。 前面已经讲过,崇德七年,作为三王及续顺公本人是有了旗籍的,从清廷对其旧部待之如汉军的态度,或可证明这一点。另外还可以证之以其他资料。在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尚可喜遣子之信人侍;耿继茂遣子精忠,昭忠人侍,耿精忠甚至被“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尚肃亲王豪格女,封和硕额附。”[24]在此前后,封孔有德女四贞为郡主,命适孔有德部将孙延龄(孙亦籍汉军正红旗)。这些“恩遇”,非旗人不与。 因为究竟三王及续顺公之部伍有异于汉军,所以不可能在政策上没有一点差别。顺治九年四月,定诰封职掌,“宗室觉罗等属礼部;满洲、蒙古、汉军职兼文武属吏部;平西、定南、平南、靖南四王、续顺公下各武官,不兼文职,属兵部”[25]。这里既将三王及续顺公旧部别于绿旗而与八旗相提并论,又指出汉军与其之差别在于“职兼文武”而其诰封不同掌于一部。而且明确了这种不同仅限于三王及续顺公(包括吴三桂)其下各武官,这便是三王及续顺公隶于旗与其所部不隶旗之差别。再看下面的记载: 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六:“允礼部议:平南王、靖南王下,考取生员各十五名,举人各三名,俱于广东应试,照汉军例编号,会试取中进士,与汉军例同。”[26] 顺治十三年八月初十:“礼部奏言:随平西、平南、靖南、定南王,续顺公等之子在京官员,其子弟应照汉军例,一体考试入学。从之。”[27] 顺治十四年正月二十七:“礼部奏言:八旗考试进士、举人、生员,业经奉旨停止,其平西等三藩及定南王、续顺公下属员子弟,向不分隶八旗,其应试与否,请旨定夺。得旨:著停止考试”。[28] 到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孔、耿、尚三王及续顺公沈志祥本人及亲族在崇德七年八旗汉军编定之时便已隶于汉军旗。而其旧有部属当时却不曾隶于汉军,只在编制、待遇等方面与汉军相似,其中大部分人籍隶汉军旗是在平定三藩之乱后[29]。三王及续顺公的后代子孙最后归于汉军旗也在此时。 正因如此,在清军入关的总八旗兵力计算上,不应再计入三王及续顺公的部属。在清初的兵制中,除八旗兵和随后以明朝降兵编制的绿旗外,尚存在有三王、续顺公和吴三桂所部异姓藩王所属的特殊编制。也正是这种特殊性,使清王朝在全国平定后,终于难于统一编制管理,形成了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三藩势力。 注释: ①魏源:《圣武记》卷11。 ②④[29]孟森《八旗制度考实》,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第301页。 ③陈佳华、傅克东:《八旗汉军考略》见《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 ⑤孙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传》第312页。 ⑥[15]参见陈佳华前引文。 ⑦⑧《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收抚孔、耿办法奏》、《周一元直陈愚见奏》。 ⑨[11]《清太宗实录》卷14,天聪七年五月;卷18第21页。 ⑩《清太宗实录》卷18,天聪八年三月。《贰臣传·尚可喜传》记:其“军营纛旗,以皂镶白”,不确。《清太宗全传》言:“孔、耿所部旗纛用皂(黑)色”,误。 [12]当孔有德等尚未封王时,皇太极便待之以贝勒地位。王氏《东华录》记:天聪八年新年,孔、耿与八和硕贝勒同列一班行礼。《满文老档》天聪九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同和硕贝勒一班行贺新年礼。正月二十七,鲍承先言:“是以路的诸贝勒职位对待,已经敬重到了极点”。 [13]《天聪朝臣工奏议》天聪七年六月初六:孔、耿二人“呈献兵册奏。” [14]《清太宗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丁未:“命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等率本部官属兵丁及怀顺王耿仲明、续顺公沈志祥下属兵丁,往锦州驻防。”这里确实把孔、耿二人之兵分开,并明确了四人均各自有本部兵了。 [16]见《八旗通志·旗分志》:汉军正黄旗第四参领第一佐领、正白旗第五参领第二佐领均编于康熙二十四年;镶黄旗第三参领第八佐领始编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二十四年续顺公沈志祥旧部由广东回京编入本佐领。孟森认为是随沈志祥驻防广东人丁,“康熙二十四年进京,始编佐领,分隶本旗”。似误。镶黄旗第二参领第二佐领是续顺公沈志祥旧部驻防广东之佐领,记为“康熙二十二年进京入本旗。” [17]《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丙寅:多尔衮奉命出征,“统领满洲、蒙古兵三分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 [18][21][22][25][26][27][28]《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4,顺治六年五月丁丑;卷44,六月戊戌;卷104,十一月壬子;卷64,四月丁巳;卷102第18页;卷103第6页;卷106第28-29页。 [19][20]《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40第5页;卷26第2页。 [23]《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33第10页;《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33第12页;卷42第2页;卷43第2页;《圣武记》卷12第491页。 [24]《清史稿》卷474《耿精忠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