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谈唐中后期的内诸司使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贾艳红 参加讨论

所谓内诸司使,是指由宦官担任的各种使职差遣,简称内史、中使,它是与由朝臣担任的外使相对应而言的。唐后期的政治重心已由部司诸曹转向使职差遣,而执政者又"重中使以轻外使"(《资治通鉴》卷234,下引该书仅注卷次),从而使中使之权力地位大大加强。内诸司使可出使各地,传达诏命,任免将相,甚至废立皇帝。大到军国大事之裁决,小到狗马鹰鹘之管理,几乎无事不统,无事不辖。其职权之重,涉及范围之广,都是外朝诸使无法比拟的。
    唐前期的政治一直动荡不宁,为争夺最高领导权而引发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为防止矛盾更加激化,避免大规模流血事件,统治者也曾采取过一些防范措施。但最终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防范手段,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结果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它也是各种势力冲突的总爆发。
    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后旧有矛盾未能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在地方藩镇割据林立的情况下,手握地方军、政、财三权的各镇节帅又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腹大患。他们飞扬跋扈,骄狂难制,"喜则连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本来就很复杂的各种矛盾更加纷繁多样,也使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在此情形之下,内诸司使作为平衡各种矛盾、巩固皇权统治的有效工具便应运而生了。从而也就使得唐初仅在"阁门守御,黄衣禀食"(《旧唐书》卷184《宦官传》)的家奴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们在皇帝的大力扶植之下,"假人主之威",或监督诸王,或衔命出使,或参与政事,或统帅禁军,得与朝臣军将分庭抗礼,甚至专断庶务,有效控制了局面,从而保障了李姓皇权的顺利延续。
    据载:"唐中世以后,置内诸司使,以宦官为之。"(《通典》卷238)实际上唐代前期亦有内史,如云韶府使、内飞龙使、园苑使等。但其数量少、权力小,且多为临时设置,意义不大,因此可以略而不论。内诸司使之地位自中唐以后开始重要起来,其特点有三:一是数量多。关于唐代内诸司使,诸史言之不详,无系统记载。但仅据《资治通鉴》、《唐书》、《册府元龟》等史籍的不完全统计,就达50余种,如弓箭库使、军器使、十王宅使、官告使、进食使、宣徽使、监军使、梨园使、宣慰使、群牧使、铸钱使、阁门使、内教坊使、长春宫使、观军容使、内射生使、闲廊使、内飞龙使、五坊使、园苑使、营田使、内园栽接使、总监使、市舶使、筑城使、内枢密使、内庄宅使、内作坊使、花鸟使、光禄使、鸿胪礼宾使、告哀使、少阳院使、功德使、染坊使、大盈库使、中尚使、粮料使、馆驿使、辟仗使、巡边使、桥陵使、小马坊使、华清宫使、都监使、排阵使、学士使、御食使、丰德库使、客省使等等。二是置而不废者居多。不少使职如监军使、宣徽使、军器使、观军容使、内枢密使、辟仗使、学士使、少阳院使等设立后即逐渐成为固定使职,且有自己的僚属,朝着系统化、完善化方向发展。三是包容面极广。从唐代内史所管辖的内容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宫内庶务等各方面,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维护皇权的稳定性是唐代设置内诸司使的主要目的。宦官乃"刑余之人",地位卑贱,只不过是供皇帝役使的奴仆,对皇权无实质性威胁。因此,从维护自身权力的角度考虑,统治者往往愿意把军政大权交给他们最信任的宦官,用他们来监督、制约诸王将帅、朝臣等人。但唐初制度对宦官进行严格限制,不允许他们参与朝政,这就使宦官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按正常途径进入政治舞台。因此,要让宦官插手朝政必须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与途径,而使职差遣恰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给宦官头上冠以诸使称号,他们即由家奴而摇身变为皇帝的代言人和特派员,或衔命出使,或居中用事,堂而皇之地走上了政治前台。由于唐代内史设置颇多,职权各异,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下面仅就几个对唐后期政局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使职进行介绍。
    1.十王宅使、少阳院使--防范监督诸王、皇子
    十王宅使为玄宗所置。玄宗是以临淄王身份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由于有了切身体会,因此他特别疑忌宗室,对诸王防范尤严。虽外示尊礼,却不给他们实权。开元十五年,"附苑城为十王宅,以居皇子,宦官押之,就夹城参起居,自是不复出阁;……及诸孙浸多,又置百孙院"(卷213),后增至十六宅,诸王虽遥领都督、刺史、节度使之名,却聚于一宫,实不出外。而以宦宫为十王宅使,进行监督、控制。诸王有所请求,必须厚赂宦官,方能如愿。玄宗时制定的以宦官为使,监督诸王、集中看管的软禁政策行之有效,为唐后世继承者所仿效。宪宗时,"十六宅诸王既不出阁,其女嫁不以时,选尚皆由宦官,率以厚赂自达"(卷238)。至文宗时,虽然李德裕以"幽闭骨肉,亏伤人伦"为由,请文宗将宗室年长属疏者出阁,任以地方官职,并使其携子女出外婚嫁。但"竟以议所除官不决而罢"(卷244)。十王宅使遂成定制,延续至唐末。
    少阳院在宫城东北隅,为太子所居之地,亦谓东宫。唐后期皇子或诸王被立为继承人后,即由十六宅入居少阳院。如文宗开成三年,"太子归少阳院,以中人张克己、柏常心充少阳院使"(《旧唐书》卷175《庄恪太子传》)。少阳院使之职责主要是主持院事,监督太子。据载,德宗因太子妃之母郜国大长公主行为不检而痛斥太子,并欲易置东宫。李泌谏曰:"……太子自贞元以来常居少阳院,在寝殿之侧,未尝接外人,豫外事,安有异谋乎?"(卷233)可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也与诸王一样实被软禁,毫无权力,只不过所居地点不同而已。设立以上二使的目的就是为防范诸王之间及诸王与大臣、武将之间交通往来,图谋不轨。这就改变了唐前期诸王皇子出将入相,手握权柄的状况。唐后期也的确未再发生像玄武门之变那样诸王皇子之间你死我活争夺权位的暴力冲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